AI问诊再便捷,不如医生“望闻问切”

相链区块链

  苑广阔

  长沙的廖新花(化名)在持续8个月的咳嗽中,反复借助AI问诊平台自我诊断、自行购药,陷入“吃药暂缓、停药复发”的恶性循环中。最近症状加重,她来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就诊,经肺部CT检查,医生高度怀疑她患的是继发性肺结核,目前已住院接受治疗。(9月22日 掌上长沙)

  廖女士的病例,不仅是个体的健康教训,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AI医疗在便捷背后的局限与风险。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AI问诊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绝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当健康亮起红灯,最可靠的选择永远是去医院就诊。

  AI问诊的兴起,无疑为现代生活提供了便利。动动手指,症状输入,几秒内便能获得可能的疾病分析、用药建议甚至饮食指导。如此高效、低成本的模式,尤其适合初步了解疾病知识,消除健康疑虑。然而,正如专家所指出的,AI在医疗诊断上存在三大“先天缺陷”:它无法像医生一样“望闻问切”,缺乏共情能力与整体判断力,更不承担任何医疗责任。这些缺陷,恰恰是医疗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核心。

  首先,医疗诊断的是医学理论与治疗实践的有机结合。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聆听咳嗽的声音、触摸肿胀的部位,甚至感知患者的焦虑情绪,综合形成诊断思路。而AI仅是数据的搬运工,它通过关键词匹配数据库信息,无法捕捉那些“只可意会”的临床细节。

  其次,疾病往往是身心交织的结果。患者的过敏史、家族遗传、近期压力等因素,可能成为诊断的关键线索。AI无法主动追问“您最近是否熬夜过多”或“家人有类似病史吗”,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医生破案的重要突破口。缺乏人文关怀的算法,只能提供标准化答案,却难以应对个体化的复杂病情。

  更重要的是,医疗行为伴随着责任与信任。医生开具的每一张处方,背后是多年的专业训练、临床经验以及行业规范。而AI提供的建议,无论多么“智能”,终究是算法的随机输出,且无法为误诊承担任何后果。廖女士花了8个月时间自我药疗,不仅延误了治疗时机,还可能因药物滥用导致耐药性增加,这正是轻信AI的代价。

  当然,我们并非要全盘否定AI的辅助价值。在健康管理中,AI可以成为优秀的科普助手,帮助公众了解疾病知识、记录症状变化,甚至提醒定期体检。但它的角色应定位于辅助工具,最终决策权必须交给主治医生。

  奉劝大家,假如身体发生不适,请及时就医,依靠白衣天使的明确诊断、科学治疗和人文关怀来治愈疾病。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苑广阔】 【编辑:肖彪】
关键词:AI问诊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