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咳嗽8个月靠“AI医生”,最终到医院查出这个病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郑丽娟 陈颖)“咳咳咳,怕是感冒了?还是慢性咽炎发作?问问‘AI医生’看看……”长沙的廖新花(化名),在今年初出现了不断咳嗽的症状,在持续8个月的咳嗽中,她反复借助AI问诊平台自我诊断、自行购药,陷入“吃药暂缓、停药复发”的恶性循环中,最近症状加重,不得不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就诊。
进院后,经肺部CT检查,廖新花被诊断为“双肺多形性病灶并多发厚壁空洞形成”,医生高度怀疑她患的是继发性肺结核,目前已住院接受系统检查与治疗。
该院耐药结核与中医肺病科主任、主任医师裴异接诊后表示,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身体不舒服只依赖网上的AI问诊,依旧是不能代替专业医生作出诊断的,关键是很容易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发展成重症。医学临床实践证明,AI问诊有不少“坑”,大家要客观、谨慎看待AI问诊。
裴异从专业角度分析了AI问诊的三大“先天性缺陷”。第一,AI在问诊方面是“盲人”,也无法触及和检查病人的身体。而医生看病是需要“望触叩听”的,用眼睛观察患者的面色、皮肤、精神状态;用手触摸患者皮肤的温湿度、有无活动障碍等;用手指叩击患者的身体脏器或骨骼,判断有无疼痛;用听诊器听患者的心跳声、呼吸音等。而AI问诊仅只能通过关键词进行推断,诊断风险极高。
第二,AI问诊缺乏共情与整体判断。医疗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需要沟通和信任的艺术。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家族遗传病、近期是否熬夜或压力大等,这些关键信息AI问诊无从感知,也无法主动追问,极易遗漏重大诊断线索。
第三,AI问诊无责任感,也无法开具处方。AI问诊提供的所有信息仅作参考,不承担任何医疗后果,而医生的诊断背后,依靠的是多年积累的临床诊治经验,以及强大的医疗技术硬件支撑。
当然,AI问诊在寻医问药过程中也并不是一无是处,AI问诊可以承担辅助工作,给患者带来便利。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预防、诊疗相关知识,也可协助整理症状清单和提问内容,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度。
裴异提醒,如出现持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咯血、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或月经紊乱等症状,应高度警惕结核病,需及时前往医院结核病专科门诊接受医生的专业检查。只有通过执业医师的面诊,并结合实验室检验与影像学检查,才能制定出科学、可靠的治疗方案。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