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意外不能总靠人细心,冻库设计须打好“安全补丁”|麓山快评

相链区块链

白木

“砰!砰!砰!”8月31日晚7时左右,岳麓区中央美郡小区临街的包点店里,一阵拍打声从后屋冷库传来——44岁的店主陈秀华被困零下20℃的冷库近半小时,意识逐渐模糊……就在这生死关头,隔壁外卖站点的小哥刘旭寻声赶来,拼命扳动冷库门把手,最终将她从鬼门关救出。(9月4日 长沙晚报)

“寒库遇险蒙相救,仁心义举记恩情”。女店主陈秀华送给外卖小哥刘旭的那面锦旗,既展现了被救者的知恩图报,也反映了救人者的热心肠。不过,此事让人庆幸之余,又不禁捏把冷汗:若那天刘旭没留意到微弱的拍打声,陈秀华恐怕凶多吉少。

零下20℃的低温,意识模糊后便是生命倒计时,世上哪有那么多“恰巧”的救援呢?

陈秀华的遭遇并非个例。这些年,人被误锁冻库的新闻不时冒出来:有超市员工取货时被风关上库门,在里面冻得浑身发紫;有食品厂工人因门把手卡滞被困,靠敲管道才引来注意。追根究底,这些意外背后,都藏着冻库安全设计的“硬伤”:大门一旦从外面关上,被困者就很难从里面打开了,仿佛被关进封闭的铁罐子。多数小型冻库连基本的警报系统都没有,如果被困者没带手机,就只能靠 “喊破嗓子”“砸破东西” 碰运气,这不等于把生命安全系在“侥幸”这根头发丝吗?

有人说,这事说到底是人大意了——陈秀华若不随手关严库门,提前检查门把手;身边人若多留意她的去向,或许就能避免险境。这话有道理,“人防”确实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就像走路要留神脚下的坑,用冻库自然要留意开关门的设备。可人总有走神的时候、手滑的瞬间,若把安全保障全押在“人永远细心”上,也不够保险。

真正的安全,从来不能靠提心吊胆,更不能依赖路人耳尖。笔者以为,关键要给冻库设计打上“安全补丁”。比如,在冻库大门内侧装个便利的应急把手,老人、孩子也能拧开;再给冻库装个“智能警报器”,人被关上超过15分钟,就自动向店员、家人手机发提醒信息;还可以在库内显眼处放个应急电话,哪怕手机落在外面,也能对外呼救。这些改动不算复杂,却能把“靠人救”变成“能自救”,防范意外的发生。

我们乐见“善良遇见善良”的美好,但更希望少些“全靠善良救命”的险境。比起指望人人细心,不如让安全设计多些贴心。毕竟,没人愿意靠碰运气来保障生命安全。


【作者:朱炎皇】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麓山快评 评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