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争论值不值,不如规范管不管
邢承木
近日,广东游客卢女士的孩子将儿童手表遗落在高铁列车垃圾袋中,两名环卫工人在高温下花费4小时,徒手从8吨垃圾中找回手表的事件,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当地部门以“暖心故事”宣传却遭质疑。网友与官方的分歧背后,暴露出公共服务领域缺乏明确制度规范的深层问题。
此前,听障人士丢失人工耳蜗、市民遗失重要资料的手机时,社会对全力搜寻普遍持肯定态度;而此次寻找儿童手表却引发争议,核心差异在于物品的重要性与搜寻成本的匹配度。高温天气下,环卫工人耗费4小时翻动8吨垃圾,其人力成本与垃圾处理成本已远超手表本身价值,这种资源投入的合理性自然成为舆论焦点。
更值得注意的是,若缺乏明确标准,任何遗失物品都可能启动高成本搜寻,公共服务系统将陷入资源滥用的困境。
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建立分级管理制度,用制度明确 “管什么”“怎么管”。可将遗失物品划分为三类:一是 “紧急必需类”,如人工耳蜗、救命药物等直接关系生命健康的物品,应启动最高级别的搜寻响应,必要时可协调多部门联动;二是“重要价值类”,如存有关键数据的电子设备、法律文件等,需评估搜寻成本后制定方案,可要求失主承担部分费用;三是“普通物品类”,如儿童手表、日常用品等,应引导失主自行回忆寻找,或仅提供常规协助,不启动大规模搜寻。
制度设计还需明确责任边界。一方面,要强化失主的保管义务,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妥善看管个人物品,对因自身重大疏忽导致物品遗失的,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甘风险” 原则,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搜寻成本。另一方面,要保障基层劳动者权益,明确高温、恶劣天气下的作业防护标准,对超出常规工作范围的任务,需支付额外报酬并提供必要装备。我国部分景区实行的“有偿搜救”制度,正是责任边界划分的有益实践,值得公共服务领域借鉴。
在执行层面,12345等服务热线应建立标准化评估流程。接到求助后,先由专业人员根据物品类型、遗失场景、搜寻难度等指标进行分级,再按对应标准调配资源。同时,需公开制度细则与执行案例,让公众清晰了解不同情况下的服务范围,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争议。例如,明确告知公众 “寻找普通手表不启动垃圾翻找”“搜寻重要文件需提前报备成本”等具体规则,既避免资源浪费,也让公共服务有章可循。
公共服务的本质是统筹兼顾个体需求与社会整体利益。一味强调 “有求必应”,可能导致资源错配;而机械地以价值衡量是否服务,又会丧失人文关怀。唯有通过制度明确 “管与不管” 的边界、“怎么管” 的标准,才能让公共服务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当每一次资源投入都有合理依据,每一份基层付出都得到应有尊重,公共服务才能真正实现温度与尺度的平衡,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