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的善意应有理性边界
陈登辉 谢雨欣
近日,深圳游客卢女士在大同遗失了一块儿童手表。两名环卫工人徒手翻找了8吨垃圾、耗费4个多小时将其寻回。当地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并称之为“暖心事”。然而,这一话题却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称赞其体现“城市温度”,也有不少网友质疑这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回应此事时说:“只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不能说值不值。”诚然,这种朴素初心值得嘉许。但也有质疑接踵而至:如此不计成本地满足个体诉求,其必要性是否经过权衡?如果因个体疏忽就能轻易调动公共资源,这种“有求必应”值得鼓励吗?
另外,环卫工人高温高危环境徒手作业4小时,其额外劳动与健康风险是否获得合理补偿?我们所了解到的,环卫工人婉拒了失主红包。当“热心服务”的初衷,最终化作基层劳动者无偿或低偿的额外重负。
耗费4小时翻8吨垃圾寻回的手表,是一份沉重的“暖心”答卷。它提醒我们:缺乏理性边界的公共服务,容易陷入价值迷失与资源困局。划定边界,并非拒绝服务,而是为了让善意更精准、更可持续,让每一份温暖都落在实处。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