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绿水青山间品味诗意栖居

相链区块链

  绿水青山间品味诗意栖居

  宁乡市践行“两山”理念,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许颂坚 刘梓琦

  晨光熹微,沩水河畔的风光带已然热闹起来。白发老人打太极时衣袖翻飞,惊起芦苇丛中一群白鹭;孩子们追着调皮的红蜻蜓,笑声惊碎了河面上的朝阳倒影——这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是如今宁乡人最熟悉的日常,却藏着一段从“黑臭记忆”到“生态画卷”的逆袭故事。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春雷乍响,为这座曾深陷发展与污染困局的城市指引了新路径。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宁乡在阵痛中转型,在坚守中蝶变,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宁乡母亲河的沩水穿城而过,滋养了这里勤劳善良的人们,也见证了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崛起。受访方供图

黑色记忆:生态伤痕里的发展之困

“你见过酱油色的河水吗?二十年前的沩水河,晴天泛着油光,雨天黑得发稠。”家住玉潭街道的摄影家邓兴翻出老相册,泛黄的照片里,穿雨靴的工人正往河里倾倒废水,岸边的芦苇枯成了褐色,“那时候我在窗台上都摆着几盆吊兰,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想挡挡飘进屋里的怪味。”

这样的记忆在老宁乡人脑海中格外清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依托丰富的煤炭、石灰石资源,宁乡成为长沙周边有名的“工业重镇”,小煤矿、小水泥厂、小化工厂星罗棋布,烟囱里的黑烟交织着异味……

被誉为“宁乡人母亲河”的沩水河,生态“伤痛”令人触目惊心。两岸密密麻麻分布着562家“十小”企业,每年将约2000万吨废水直接排入河中;2017年,流域内养殖生猪达200万头,产生的1262万吨污水肆意横流;每年使用农用化肥1.2万吨、农药460吨,随雨水冲刷汇入河道。相较之下,2017年前全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仅7.5万吨/天,污水收集率不足40%,让这条“母亲河”水质一度跌至劣V类。

夏铎铺镇龙福新村的三角塘,曾是当地污染最严重的典型。“那时候塘里的水葫芦能长到半人高,夏天一到,隔老远就能闻到一股猪粪味。”村民廖建军记得,塘边6个养猪场和多个养鸡场的污物直排塘中,孩子们放学路过都捂着鼻子跑,村里流传着顺口溜:“三角塘,臭水塘,蚊子嗡嗡叫,鱼虾死光光。”

粗放发展的代价不止于环境,还有百姓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茫然。大成桥镇、煤炭坝镇因长期挖煤导致地面塌陷,不少村民房屋开裂,成片山林变成“癞痢头”……“那时候镇里GDP是上去了,但医院的呼吸道病人也多了,年轻人都想往外走。”曾在乡镇工作的一位老干部回忆,当时的发展就像“抱薪救火”,越想赚钱,生态欠账越多。

困则思变。2012年以来,宁乡坚持把“生态立市”作为重要战略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在全域范围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将环保指标纳入乡镇考核“一票否决”。

一场“绿色革命”的序幕,在万众期待中徐徐拉开。

宁乡花明楼少奇故里美景如画。受访方供图

破局之战:系统治污换来山河新生

三角塘的蜕变,是宁乡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镇村干部带着村民们去外地参观生态农庄,龙福新村的乡亲们才意识到“断了污染源,才有新出路”。2018年初,村里投入数万元,抽干池塘进行彻底除臭清淤,随后引入活水循环系统,放养鱼苗恢复生态,种上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如今的三角塘脱胎换骨,水底青荇摇曳多姿,鱼虾吸引来白鹭翩跹,廖建军也成了义务护塘员。

这样的变化发生在宁乡的每一个角落。为还天空一片蓝,全市开展“蓝天保卫战”,累计关停小煤矿137家、小水泥厂28家、小化工企业43家,淘汰落后产能近百万吨。2024年,宁乡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成,让困扰多年的“垃圾围村”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分类收集+焚烧发电”模式,计划每年可处理生活垃圾33.33万吨,产生绿色电力1.67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

在治水战场上,宁乡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担任环委会、河委会主任,《沩水河流域综合治理任务清单》等文件相继出台,为治理工作定调导航。淘汰落后产能是首要任务,500余家污染企业被取缔,城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实现“三清零”;“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58亿元,其中新扩改建城区35个污水厂,新增处理能力36万吨/天,铺设370公里管网,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大幅跃升。

创新机制让治理更高效。自河(湖)长制实施以来,宁乡市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并探索把民间河长保护行动与政府部门的河长制衔接起来,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合力治水的互动机制。目前,沩水流域共有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百姓河长350多名,注册的河流守护志愿者已达3200余人,实现全市29个乡镇(街道)全覆盖,278个村(社区)志愿服务无盲区。

在回龙铺镇金旺村,“百姓河长”谈建军经常组织志愿者开展消灭白色垃圾、美化家园活动,他欣慰地说:“现在河岸边的塑料袋少了,钓鱼爱好者也有序垂钓,群众对保护环境形成共识,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小微水体治理同样富有巧思。作为一个城乡接合部社区,玉潭街道金星社区曾因“脏乱差”闻名,通过改水改厕、山塘清淤、整修渠道,新建7个净化池和7处人工湿地,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多重作用净化污水,既扮靓了屋场,又让源头活水畅流。一位散步的村民赞不绝口:“如今开窗见美景,家门口就是花园!”

沩水流域统筹治理让生态修复更具活力。上游关闭24家非煤矿山,恢复96万亩涵养林,筑牢水源保护屏障;中游新建八家湾水库,清淤1177口山塘,实施5个水系连通工程;下游退出11座小水电,修复58公里自然岸线、3580亩生态湿地、102万亩水生植被,严格落实“十年禁渔”,每年放流600万尾鱼苗。

生态修复的成效,藏在一组组数据里。自2022年来,宁乡市6个省控考核断面平均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机。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1天,重点管控秸秆焚烧,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2.07%。如今,宁乡的天空愈发湛蓝澄澈,清新空气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标配。

“自然界的贵宾”如约而至,一些对环境极度敏感的生物回归,成为生态改善的“活名片”。玉潭街道茆田社区发现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绝迹的土著鱼类鳡鱼也重回视野,沩水河流域鱼类增至66种,鸟类达125种,自然岸线率恢复至90%以上。

朝阳溪源头在玉潭街道金星社区,这里巧妙设计人工湿地,让生活污水达到排放标准。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摄

绿色转身:让生态为产业“点绿成金”

“国庆中秋假期接待游客上万,今年村集体经济增收节节高。”看到参观非遗展示街的游人络绎不绝,大成桥镇永盛村党总支书记谢明难掩喜悦。

随着2014年宁乡取缔关闭小煤矿,永盛村经济收入出现断崖式滑坡,挖了几十年煤炭的村民们一时间无所适从。痛定思痛,近年来该村着力美丽乡村建设,治理耕地沉陷、山塘渗漏等问题,改造污水处理系统,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实现从“黑色煤村”到“绿色乡村”的华丽转身,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同样“因煤而兴,受煤之困”的煤炭坝镇,百年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与沉陷区治理压力巨大。近年来,该镇通过“生态修复+产业重构+共治共享”的系统性改革,走出一条资源型乡镇振兴之路,其以生态修复为根基、产业转型为核心、群众参与为动力,通过“工业遗产活化+农文旅融合+数字治理”模式,重塑发展新动能。曾经的“煤都”,如今脱胎换骨成为“门都”“艺术小镇”,还跻身“湖南省特色产业小镇”。

菁华铺乡陈家桥村则以“生态立村、产业强村、文旅兴村”为核心,通过农旅融合、生态治理与乡村运营创新,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到国家级生态村的晋级。该村聚焦人居环境提质,投入400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124口山塘清淤、小型人工湿地及污水处理系统,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同时,创新“小微水体治理”模式,在聚居点建设“三级化粪池+人工湿地”,散户采用四级化粪池,获评长沙市垃圾分类示范村。

在沩水流出宁乡的双江口镇,近年来以“山水田园、粮橘名镇”为定位,通过生态优先、产业融合、共治共享,构建乡村振兴新范式。该镇开展小微水体综合治理,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拦截沟等设施,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譬如莲花山村通过“三级化粪池+人工湿地模式”,实现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同时,实施垃圾分类“户分村收镇运”,农户源头分类减量率达90%。

绿色转型不仅发生在乡村,更渗透到产业肌理。

走进宁乡经开区的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只见车间一派忙碌,这里退役电池中的镍、钴、锰金属综合回收率提升至99.6%,锂回收率也达到9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目前,公司构建了“废料-原料-电池”的闭环体系,拥有年处理超40万吨废旧电池的产能,占据全国市场一半以上份额,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食品加工业也换上“绿色新装”。2024年12月,宁乡经开区率先试点湖南食品行业废水协商排放浓度限值整区推进,预计每年可为园区9家参加试点的食品生产企业节约污水处理综合成本约500万元。长沙顶津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试点让公司仅用电量一年可降低40万度,包括人工成本等可为公司每年节约120万元生产运营成本,极大助力于公司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最直接的体现是经济数据的跃升。

“十四五”期间,宁乡市大力推动产业朝着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型升级,为先进储能材料、智能家电、绿色食品、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精准指引。目前,宁乡经开区汇聚1700多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强劲。值得一提的是,宁乡经开区啤酒废水协商排放创新实践,入选了2024年生态环境部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典型案例。

依托绿色资源与生态优势,“生态+美丽乡村”“生态+绿色文旅”新模式兴起,宁乡于2022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从全国18位跃居第15位,先后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

宁乡百姓尽享美好生活。长沙晚报通讯员 蔡石姣 摄

幸福密码:绿水青山间生长的民生福祉

暮霭中的“青铜小镇”黄材镇宁静祥和,夕阳为炭河里青铜器博物馆镀上金边,青羊湖如翡翠镶嵌山间,2025年第四届长沙市旅发大会在宁乡召开的热浪,让这儿的人气更旺。“十年前这里还是片荒地,现在成了我们的‘后花园’。”家住青羊社区的李大婶说,她白天向游客们销售旅游纪念品,晚饭后带孙子来散步,生活过得十分惬意。

这样的幸福感,流淌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在金洲湖国家湿地公园,骑行道上的年轻人迎着风欢笑;在道林古镇,穿汉服的姑娘们与古建筑合影;在沩山乡,茶农们捧着新采的茶叶喜上眉梢。环境的改善,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垃圾分类成了自觉,低碳出行成了时尚,就连跳广场舞的队伍,也多了个“环保宣传小分队”。

这一切成果的背后,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宁乡建设了10个“河小青”行动中心,110多支志愿队伍、约6000名志愿者活跃在楚沩大地,清理垃圾、宣传环保;社会各界自筹资金近亿元用于水环境治理,村民们将水体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了“全民护水、全民享水”的生动局面,“幸福宁乡”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落霞飞鸿,沩水河两岸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晚风带着草木的气息拂过脸颊。二十年实践雄辩地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指引发展的真理。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发展”,从“生态欠账”到“生态红利”,宁乡的蜕变之路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诠释,更将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作者:张禹】 【编辑:肖娟】
关键词:宁乡市 生态文明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