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状态的河流中寻渡|漫谈中医①

相链区块链

【编者按】

  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一枚银针,融贯中西;一株小草,惠济世界。中医药学,源自中华民族的生命智慧与医学实践,是一门深蕴“生生之道”的学问,更是一种关乎生命艺术与健康哲学的独特体系。

  李平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十余载,勤求古训,融汇实践,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有着切身体悟。为传播中医智慧、弘扬中医药文化,掌上长沙将陆续推出一系列兼具思想性与启迪性的文章,引导更多人了解中医、信任中医、受益于中医,让这一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李平

  

  人的生命历程,宛如一条长河,人一生所经历的疾病和痛苦,则仿佛是深藏于河床的激流、险滩,给人带来无尽的困扰。一直以来,人类都在试图探索和理解疾病、痛苦和死亡,并不断地与之斗争。以中医的理解,生命的过程就是人的“正气”不断同疾病、痛苦做斗争的过程,出生肇始,直至死亡,“正邪相争”方才结束。

  然而,纵观人类医学发展史,从特定的角度看,疾病概念的变化史就是主流医学史,而在疾病概念变化的过程中,以“对抗和消灭疾病”为主要形式的疾病医学模式,始终是主流医学模式。人类关于疾病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超自然力的惩罚、病痛种类、现代科技分析结果。相应的,疾病医学模式也经历这三个阶段的变化:

  古人认为,疾病源于超自然力对人类“罪与恶”的惩罚和责戒。这所谓的超自然力,在西方即所谓古希腊、古罗马的诸神或后世宗教信仰中的上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即是所谓“天”或者以玉帝为代表的天神。人类遭遇瘟疫、疠气时,尤其这样看待疾病。

  后来,疾病概念逐渐演变为对病症细致的临床描述。其中又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疾病即人体的自然失衡,例如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认为,疾病与体液失衡有关,血太多或太少、黏液太多或太少。中医中的阴虚、阳虚的概念亦属此类;另一种则认为,疾病就是人体痛苦的种类,即根据人体病痛症状的不同来区分和定义疾病,而这后一种,因与人类科技发展相“拥抱”,逐渐成为主流疾病概念。也是在这一阶段,中医开始与人类主流医学分道扬镳。

  最后,即现代医学阶段,疾病成为脱离了人体整体状态的数据分析结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当解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学科进入医学后,疾病概念就异变成医院医疗器械的检查结果,疾病就等同了身体器官的损伤、病毒细菌的入侵,或者DNA染色体的变异等等。在这一阶段,中医即被彻底边缘化,甚至经历几近消亡境况,在中国本土如此,在邻海的日本,汉方医学也经历大致相同的遭遇。

  加拿大勋章获得者、美国医学史学会终身成就获得主、美加医学史学会原会长杰克琳·杜芬,在其权威之作《医学简史》第2版序言的前页,有这么一段话:

  大夫,我耳朵疼。

  公元前2000年:来,把这块根茎吃了。

  公元前1000年:根茎都是异教的,来祷告吧。

  公元1850年:祷告都是迷信,把这药水喝了。

  公元1930年:药水都是骗人的,把这药片给吞了。

  公元1970年:药片效用不好,用这个抗生素吧。

  公元2000年:抗生素都是人造的,来,把这块根茎吃了。

  这么一段对话场景,生动形象说明,在中医以外、作为人类主流医学的西医疾病医学模式,在经历4000余年的漫长“发展进步”后,似乎又“螺旋上升式”地回归到“原点”,要找回“初心”。然而,一直恪守着本草汤药和针灸理疗的中医,对这份“初心”的执着和信守,似乎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纵观世界如此,培育出中医这一人类瑰宝的今日之我国,亦仿佛如此。作为一名中医的拥趸者、践行者,每每想到这一点,都有一种锥心之痛。

  “头重脚轻,食欲不振,却查不出什么病。”这大概是都市人最常见的现代病症。当我们走进中医哲学的核心,会发现它构筑的并非现代医学的“疾病图谱”,而是一幅动态的“状态河床图”。发热是阳气的洪水奔流,畏寒是卫气的浅滩显露,盗汗则是营阴的暗流渗漏。中医不仅仅是标注河中的礁石,更是通过观测到的礁石、险滩,来判定、关注水流的方向与速度,调整着整体水系的平衡。

  中医这种独特的视角,源自其古老的哲学根基。《黄帝内经》开篇便定下基调: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这“阴阳”二字正是中医动态平衡的艺术表达。如同太阳升落,四季轮转,人的健康也处于永恒的流动变化中。中医的视角里,没有割裂的“治病”时刻,只有永恒流动的状态变化,而医者的使命,就是守护那微妙的平衡点。当我们翻开《伤寒论》,这部东汉的中医经典,所展现的正是“状态转变”的精密地图。张仲景以疾病名称来描述症状,用太阳、阳明、少阳等所谓六经的“症状群”,勾勒不同的疾病状态区域。每个经方都对应着特定的阴阳偏颇方向和特定的疾病状态,方药如同调控河流流水状态的水闸的阀门。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医早在千年之前,就构建起了完整的“疾病--亚健康--健康”人体病愈康复的连续谱系,而这正是现代“亚健康”概念的古老原型。我曾遇到一位现代医学的资深教授,在体检时查不出任何问题,却持续感觉乏力时,便开始尝试中医调理。“真奇妙!”他感叹,“您不看我的指标,只观察舌苔的厚薄,倾听脉搏的节奏,仿佛在读一首身体的朦胧诗。” 一个月后,当精气神恢复如常,他恍然大悟:这分明是中医“治未病”的智慧。

  事实上,在中医的广袤版图上,超过了七成的治疗资源,都用在看似“无病”或叫不出“病名”的亚健康状态上。当少女为经期疼痛皱眉时,当青年熬夜后疲惫不堪时,当年长者天冷手脚冰凉时——这些现代医学尚难命名的疾病“间隙状态”,恰好是中医的长枪所指。唐代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将健康状态比作调琴:“凡调琴之法,缓弦则宽,急弦则促。” 中医的健康管理,正是这样的调弦艺术——从饮茶到食疗,从五禽戏到四季养生,从情志调节到起居有时,处处都是为状态平衡而奏响的音符。

  当失眠的夜晚辗转反侧,有人依赖安眠药,我会建议睡前用艾草泡脚。这背后并非简单经验,而是阴阳相交的哲学。脚下涌泉穴开启的暖流如同地气升腾,与天灵相接,自然形成了体内小循环的圆满。每当患者为胃脘胀满困扰多时,则取穴足三里,讲述的是“脾胃主土,万物生根”的宇宙观。每个方法背后,都闪耀着对生命状态的整体洞察。这种整体观,正开启医学的新境界。

  北京某医院设立的中西结合肿瘤中心,曾有一项突破性实践:在术后放化疗期间,为病人同步实施中药调理。当现代医学集中摧毁癌细胞时,中医则在培育着被破坏的生命土壤,养护着人体抗病之本的源源不断“正气”。结果令人惊叹:那些接受同步调理的患者,不仅痛苦更轻,五年生存率也高出常规治疗患者15个百分点。这不是替代,而是中西医互补的平衡艺术。

  知所从来,方知所往。以疾病状态为中心的本质,使中医不同于其他所有医学,它不专注于疾病,而着眼于人体状态,以修复失衡、调节平衡为手段,以恢复人体的“健康态”为目的,从而达到保有健康,建设健康。中医既是关心“疾病”的医学,更是关于健康的医学,既研究“疾病态”“亚健康态”,更研究“健康态”。状态医学概念的引入,将现代医学的“亚健康”也纳入诊疗,大大拓宽了医学的诊疗范围,使其从“病态”扩展为“非健康态”。从这个角度讲,中医已经是以“匡扶人体正气、恢复生命健康”为己任,已是健康医学的前趋和绉形,并构成健康医学的主体内容。以此为基础,引入人类健康学、营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创建出健康医学,从而占领人类医学发展的“制高点”。

  中医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古老的智慧,更在于其关乎未来的洞见。当现代医学仍在研究如何治疗疾病时,中医早已一直规划如何建造人类的健康。从《黄帝内经》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到现代营养学的机体免疫功能研究,从八段锦的气血调和,到运动科学的有氧理论,不同时空的健康智慧,正在中医的舞台上交融合唱。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现代生活方式病的蔓延,以“健康”为核心的医学将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医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已然站在健康医学发展的制高点上。现代医学与中医,正开启一段奇妙的相向之旅——西方医学从微观组织向整体健康进发,中医则从宏观整体向微观作用精进,两条河流交汇处涌动的是新医学模式的曙光。

  夕阳西斜,照进了中医药大学的讲堂,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银发教授,用《黄帝内经》作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在追求健康的永恒道路上,这种顺应自然、平衡状态的智慧,必将成为人类未来医学的基石。如同华夏母亲河黄河的几字大湾,终归流入大海,生命的状态虽有曲折险阻,终将在平衡和谐的律动中走向安康的海域。

【作者:李平】 【编辑:徐媛】
关键词:中医 健康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