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传递!5名热血男儿同一天捐献“生命的种子”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崔璟)几根输液管,一头连接着采集机器,一头连接着捐献者的手臂。鲜红的血液从管子中流过,析出造血干细胞,也析出了血液病患者重生的“生命种子”。记者今日从湖南省红十字会获悉,5位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职业的志愿者,有着同样滚烫的爱心——他们于9月22日捐献造血干细胞,为5位陌生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种子”,用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
数年等待终于捐献,3名志愿者觉得“这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
9月22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5张病床依次排开。
23岁的个体经营者小邓来自湖南娄底,年纪轻轻的他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献血达人”。自18岁第一次走上献血车至今,他已累计献血16次,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体内总血量的1.5倍。
2020年,在一次献血活动中,小邓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当即留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令人惊讶的是,在接下来的3年里,他先后10次与不同患者初配成功,却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捐献。“每次接到初配成功的电话,我都很激动,但后来因为患者放弃移植、高分辨配型不成功等原因,始终没能真正完成捐献。”小邓坦言,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懂得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今年9月,当第11次配型成功的消息传来时,小邓既期待又忐忑。直到收到高分辨配型成功的通知,他才确信这次终于能够完成心愿。“等待了3年,这次一定要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前,小邓特意调整了工作时间,加强锻炼,保持最佳身体状态。
9月22日采集造血干细胞过程中,小邓注视着血液分离机中缓缓流动的血液,眼中充满希望。“这些造血干细胞将会在一个陌生的身体里生根发芽,延续生命的希望。”他希望通过湖南省红十字会转达对患者的祝福,“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这份特殊的缘分将我们紧紧相连。愿你重获健康后,勇敢追逐梦想,享受美好人生。”
来自湖南永州双牌县的小王,是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民教师。自2011年加入中华骨髓库以来,他一直默默期待着配型成功的消息。
14年间,他从一名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在黑板上书写知识的同时,他也在用行动为学生树立着人生的榜样。今年8月,他终于接到永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捐献。“这14年没有白等。”小王说,“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帮助他人,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
一旁的小田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始终洋溢着笑容,来自东北的他现在定居湖南,2018年在一次无偿献血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时隔7年,收到配型成功的消息时,我很激动甚至有些开心!”小田表示,想到有患者在病床上等待生的希望,这件事自己非做不可。
“能帮就帮,救人是天职”,朴实话语背后是毫不犹豫的担当
“想到以后可能会有机会救人,我就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来自湖南娄底的自媒体工作者小刘,2023年无偿献血时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几个月前,小刘接到一通电话,他与一名陌生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我第一反应是意外,也有点紧张,没想到自己真的能配上。”小刘说,娄底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解释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流程,问他愿不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当时,我脑子里就一个念头,这是救命的事。如果换成我家里人需要,我也会希望有人站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别人有难,我能帮就帮。”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一份毫不犹豫的担当。
“亲爱的供者,你好!我是接受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孩子的父亲,是您给了我们孩子活下去的机会……这份心意孩子他这辈子都记在心里。我们会好好养病,好好生活,不辜负你这份恩情。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谢谢您’。”捐献造血干细胞当天,当娄底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念出这封受捐者父亲寄来的感谢信时,这个平时用镜头记录世界的年轻人眼眶微红:“平时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这一次终于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角落,来自湖南岳阳汨罗蓝天救援队的小何深有同感。已有6年救援经验的他,参与过大小救援行动百余次。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让他对“救援”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救援现场,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这次捐献,则是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小何说。
2020年,小何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7月,他接到了配型成功的通知。“作为一名救援队员,救人是我的天职。无论是在抢险一线,还是在医疗现场,都是在践行同样的使命。”
作为岳阳市第1400例捐献者,小何说:“请相信我们的医疗团队,相信红十字精神,更要相信人间大爱。”小何认为,救援不只是瞬间的行为,更是贯穿生活的每一个可能。
记者从湖南省红十字会了解到,当天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采集的共计130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已在第一时间送往5个不同的城市,为5位血液病患者延续生命的希望。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