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心衰患者治疗新路径:装上“智能起搏器”助其重获“心”生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25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龙骁 朱文青)“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和终末期表现,早发现、早治疗是保持心脏健康的关键。”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蒋路平今日表示,一名重度心衰患者,日前在心血管内科成功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起搏器(CRT-D)植入,术后射血分数(EF值)从11%提升至29%,心脏泵血能力显著改善,随后经康复治疗后顺利出院。该手术的成功,为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开辟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新路径。

重度心衰患者经过手术、康复治疗后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出院前他与医护人员合影留念。通讯员供图

  病因揭秘:心脏“电路”与“泵”出现双故障

  6年前,72岁的张魁北(化名)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最初爬楼梯费力,后来走路变得气喘吁吁,就医后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衰、高血压病”。这样难挨的日子已经过了6年,6年中他反复住院,病情逐渐恶化,甚至睡觉翻身、上厕所都会呼吸困难,生活质量一落千丈。真希望能借助现代医疗技术“重启”人生。

  8月中旬,他来到长沙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其心脏已像吹胀的气球,左心室直径达89毫米,正常男性≤55毫米,射血分数仅11%(正常人≥55%),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重度心衰。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然分析,患者的病情恶化与两大问题有关:一是心脏扩大变形,心肌无力导致血液泵出不足;二是电路传导阻滞,心电传导时间延迟达180毫秒(正常≤100毫秒),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心脏向全身泵血功能进一步降低。这种“机械+电学”的双重紊乱,让心脏陷入恶性循环,传统药物难以逆转,患者出现室速室颤、心搏骤停,生命岌岌可危。

  CRT-D手术:为心脏装上“智能起搏器”

  面对如此危重病情,该院心血管内科团队迎难而上,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精湛技术,成功为患者实施了CRT-D植入术。CRT-D植入术属于起搏领域难度系数极高的手术,手术医生不仅要掌握常规起搏器植入技术,还须掌握冠脉介入技术。难点集中于左心室电极植入,需要借助二维X线影像指导,通过复杂的导管操作将导丝和电极置入细小的左心室侧壁静脉,通过三根电极导线协调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提升泵血效率,24小时监测心律,可自动电击终止致命性室颤,预防猝死。

  手术后,患者接受了“药物+运动+心理”三位一体的个性化心脏康复计划,包括呼吸训练、运动指导、饮食及心理疏导等。这一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心功能,预防病情反复,是心衰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术后3天患者的复查结果令人振奋,心脏泵血能力飞跃:射血分数大幅提升,心脏泵血能力显著改善,心电传导时间从180毫秒缩短至120毫秒,心跳更协调。这组数据的跃升,代表着患者生命力量的强烈回归,患者激动地向医护人员表示:“太感谢了!我的人生就像重启一般。”

  专家提醒:活动后气短别忽视,早干预是关键

  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蒋路平介绍,心衰早期常表现为活动后气短(如爬楼、拎重物);夜间平卧咳嗽或憋醒;脚踝水肿、持续疲劳。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心内科就诊评估,排查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常见病因。在生活方面要低盐饮食、控制体重,同时要按照医嘱进行心脏康复运动、定期随访、监测心脏功能,以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CRT-D技术,是当前重度心衰合并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的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扩心病等导致的严重心衰(射血分数≤35%)、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传导时间≥120毫秒)、优化药物治疗后症状仍难以控制、存在心脏性猝死高风险的患者。

  蒋路平表示,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和终末期表现,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可导致心力衰竭,主要有心肌病变、心脏负荷异常及心律失常三大原因,早诊早治是关键,规范管理,科学干预,才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守护心脏健康。

【作者:杨蔚然】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心衰 长沙市中心医院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