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本草纲目》唱到地球村|我在中国学中医④
因为热爱中国文化,一群年轻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星城长沙,不同肤色的他们想用中医“把脉”世界
把《本草纲目》唱到地球村|“我在中国学中医”专栏
人物介绍
热爱中国文化的亚瑟来自非洲西部的加纳,爱听《本草纲目》的凯文来自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跟随朋友来长沙学习的金玲来自巴基斯坦……因为热爱中国,他们从不同国家汇聚到长沙,在学习过程中被中医的魅力深深吸引。
他们说
等学成归国,一定要把中医带回自己的家乡,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医的妙处,让这门古老的学问在异国他乡绽放光彩。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舒薇 李霞 徐媛
“哪里痛?zhé里么?”他一字一句地问。
“是的。”躺在治疗床上的老人答道。
“hào的。”
白大褂,黑脸庞;口里说的是不那么熟悉的中文,举手投足间却是娴熟的中医推拿手法。7月16日,湖南湘江新区金山桥街道金坪社区卫生室里,长沙医学院加纳籍留学生亚瑟,正在为社区老人推拿、义诊。这两组反差强烈的画面,在记者眼前真实地呈现着。
不止亚瑟一人,就在卫生室近旁的长沙医学院里,有一个国际医药学院,十几年间,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阿联酋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留学生在此求学深造。到旁边诊所现场“实习”,是留学生们的“家常便饭”。
心领神会,一张穴位图的秘密
凯文来自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不仅是他,每天一起学习的同学们,很多也来自非洲。非洲和巴基斯坦是学院的主要生源地,就在当下,有来自13个非洲国家的20余名留学生在这里学习。
盛夏的长沙,蝉鸣都透着无力的慵懒。说到长沙天气,非洲留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用不那么流利的中文笑称:“长沙太热了,比我的家乡热得多!”
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天气有一比。
“腋窝最高点的‘心经之泉’——大家记住这个比喻,就能找到极泉穴了。”长沙医学院的针灸学实验室里,丁乐老师举起人体腧穴模型的手臂示范着,30多张肤色各异的脸庞凑向模型,凯文紧紧盯着老师指尖划过的腋窝部位,纠结着怎么用英文记录和表达。
“经络看不到、气摸不到,怎么证明它存在?”这是学生最常问的问题。中国学生学习把脉,指感要上千次才出功夫,更何况外国学生,要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感悟“浮、沉、迟、数”的微妙差异。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老师会把穴位名称拆解成外国学生好懂好记的解释,方便学生从穴位名称入手,更快记住穴位定位及功效。
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极”与“泉”两个汉字时,大家依然一脸茫然。但当她将“极”译为“top”,指极泉穴定位在腋窝正中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将“泉”译为“spring”,指自然涌出的地下水,解释为“气血涌出的源头”时,凯文恍然大悟。
“就像我们家乡山顶的泉水,从最高处流淌下来滋养大地。”凯文向身边同学解释,大家很快就记住了这个能调节心脏功能、疏通气血的重要穴位。
“学习中文很难,遇到中医相关的中文更难,但当我们知道每个穴位名称里都藏着治病的秘密时,就觉得很神奇和伟大。”22岁的罗美慈来自尼日利亚。这个非洲姑娘的课堂笔记里贴满了穴位示意图,为了不找错穴位,她上课时用拼音和英文标注着老师讲解的典故。下课后,她在自己身上进行穴位定位和简单操作练习。当她发现针感不仅局限于穴位局部,而是会随着经络循行传导,她慢慢理解了“气”的存在。经过两年学习,她已经能准确找到许多常用穴位,甚至能为同学进行简单的推拿调理。
身体力行,一套八段锦的奇效
八段锦对我们并不陌生。但令记者惊叹的是,留学生们也会打八段锦,竟然还很有范。
国际医药学院的体育课中开设了八段锦课程。留学生们跟着老师一招一式练习,抻拉、俯仰间,不仅缓解了久坐学习的肩颈酸痛,更在肢体舒展中慢慢体会到中医“气血流通”的深意。来自巴基斯坦的21岁留学生金玲告诉记者,每天清晨练上一套八段锦,一整天都觉得浑身轻快。
四年前,金玲在长沙求学的朋友总在电话里兴致勃勃地说起这座城市的热闹街巷、独特韵味,还有让人入迷的中医文化,这些话在她心里悄悄生了根——没多久,她便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前往长沙的路。
刚接触中医针灸时,金玲对针刺的疼痛感十分恐惧,紧张不已。但有一次,她颈椎疼痛难忍时,老师为她进行针灸治疗,几次之后症状明显缓解。从那以后,金玲就“很喜欢”针灸了。“对风寒感冒引起的恶寒,针刺昆仑穴有散寒作用。”淋雨后她感冒了,立刻想到用草药泡脚散寒,再针灸昆仑穴驱寒;同学肩膀酸痛,她为其拔罐,同学也说“好多了”。
一次次身体力行,让留学生们渐渐被中医“征服”。一次,25岁的亚瑟踢足球后踝关节扭伤,过了一周多仍未好转。老师在实验课上为他进行针灸治疗,亲身体验到针灸即刻止痛的效果后,亚瑟惊叹不已。“老师,我胳膊疼”“我腰扭伤了”……很快,一群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排起队,争相体验针灸魅力。
学习针灸一段时间后,亚瑟开始在自己和老乡身上尝试。有一次他头痛犯了,“以前都是买药吃”,但有了那次针灸的神奇体验后,他自我斗争了一番:“可以买药、又可中医,选哪个?”最后,他果断放弃买药。而是和同学一起拿起银针,找准合谷穴,在轻轻针刺、微微抖动间,感受着头痛症状逐渐缓解。
中医西用,一把撒向世界的蒲公英种子
老师,中医里的“风邪”是不是和我们国家文化中“能量失衡”的说法有相似之处?和非洲传统的自然疗法有什么不同?
老师,针灸时针的材质、粗细,对疗效是不是也有影响?
……
来自法国里昂的雷霆今年25岁,去年3月开始学中文,他说,有认识的人学了中医,所以他也想学;亚瑟学过《老子》、凯文知道《本草纲目》,在中文和中医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时常会有困惑,迸出“十万个为什么”。用他们的话说,在学习中就会有“成就感”。
数千年历史的古老中医,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留学生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带着中国智慧飘向世界各地。
金玲假期回巴基斯坦时,会用针灸和推拿为家人治疗颈腰椎疼痛。她告诉老师,奶奶的病痛通过针灸已明显好转;她告诉记者,现在还会寄中药去巴基斯坦,妈妈的子宫肌瘤通过中药调理缓解了疼痛。五年前,凯文第一次走进校园时,对中医还是懵懵的,但如今,马上就要毕业的他,成为一个“中医迷”。
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留学生们绝大部分回到自己的家乡,投身医学相关领域——有的进入医院就职,有人到足球队当了队医,还有的则开办了自己的中医诊所。
记者了解到,2022届毕业的孔琳Indriani Safitri来自印度尼西亚,毕业后,她在美国纽约累计完成450个小时的医疗救助服务项目,不仅把自己在中国的所学和经历分享到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去年底,她还回校看望并给学弟学妹分享经验。“几年前毕业的巴基斯坦学生Bacha Hammad,毕业后娶了我们望城的姑娘。他只要到长沙,就会回来走一走、看一看。”老师感慨地告诉记者,饮水思源,他们有着的,不仅仅是对中医医术、更是对这片土地的浓情。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