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世界:沙盘游戏抚平心灵暗礁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5日讯(全媒体记者 傅容容 实习生 邓佳瑶)当言语苍白无力,当哀伤难以驱散,一方铺满细沙的木箱、千百个微缩的沙具,正成为叩开紧闭心门的钥匙。记者日前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安宁疗护病房,在这里,沙盘游戏疗法(Sandplay Therapy)以其独特而深邃的力量,正在为迷失的心灵绘制疗愈地图。病房负责人徐樱介绍,它并非孩童的简单游戏,而是在受保护的空间里,让潜意识借由沙与具,无声诉说、自主整合的深度疗愈旅程。
当语言失效,沙盘成为心灵翻译官
“父亲走后三个月,我像困在冰海里,整夜蜷在他常坐的旧沙发流泪,文件上的字迹模糊一片……”李女士的哀伤与自责,曾如巨石般压垮生活。
在长沙市第三医院安宁疗护病房心理咨询室,面对咨询师的温和引导,李女士依然语塞。直到她被邀请至沙盘前——指尖触及微凉的细沙,长期压抑的混乱情绪仿佛找到了出口。她颤抖着埋下一艘小船,又在角落竖起一块沉重的黑石,最后在沙盘中心,小心翼翼放置了一个孤独的小人。
在此过程中,病房心理咨询师静静陪伴,观察着李女士无意识地选择与布局。当李女士看着最终成型的沙盘,那幅内心世界的“地图”让她自己都感到震撼:被深埋的悲伤(黑石)、无处可依的自我(孤独小人),以及渺茫却未灭的希望(小船)——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终于在沙盘中清晰呈现。
这正是沙盘的核心魔力:绕过意识的防御与语言的苍白,让深藏的无意识情结和原型意象,通过象征性的沙具与沙景自然涌现,为理解难以名状的内心风暴打开一扇窗。
沙盘中的核心关系场:守护、陪伴与留白
安宁疗护病房心理咨询师曾超超曾陪伴一位双胞胎妹妹进行个体沙盘游戏。女孩的沙盘最终呈现出一幅充满细腻情感指向的画面:一对天使姐妹象征着她和患病的姐姐;一位宫女和一位宫人负责照顾姐姐;一个小丑负责逗乐;还有一只小狗,代表家中的宠物;在这些元素的周围,环绕着一圈水果,象征着姐妹俩共同的喜好。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并未出现离异后辛苦带大她们的母亲。
沙盘无声地诉说着这位妹妹的内心世界:
对姐妹关系的珍视与理想化:女孩用“天使姐妹”来象征彼此,既隐含对患病姐姐的心疼(将其置于需要被呵护的位置),也寄托了对彼此关系的美好期待——即便姐姐患病,她们依然是联结紧密的“同类”。周围共享的水果如同一个温暖的情感符号,环绕着这个小世界,仿佛在强调这份专属的亲密。
对姐姐的悉心照料与责任担当:女孩特意设置了宫女、宫人负责照顾,小丑负责逗乐,仿佛在沙盘中为姐姐构建了一个“安全支持系统”。这映射出她在现实中常常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努力为姐姐营造舒适、快乐的环境,甚至替姐姐分担了部分面对疾病的压力。
家庭角色的选择性呈现:家中的小狗作为生活陪伴者被纳入沙盘,而母亲的形象却缺席了。这或许表明女孩当下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姐姐的病痛与姐妹联结上,暂时“屏蔽”了其他关系;也可能反映出她对母亲关系中存在的复杂感受——比如心疼母亲的辛劳却不知如何表达,或是在离异家庭的成长过程中,与母亲之间有未被言说的距离感,导致潜意识里暂时将这份关系置于“画面之外”。
曾超超分析道,沙盘里的“有”与“无”,都是内心的真实投射。这些元素的组合,清晰地勾勒出她当下最在意的“核心关系场”:姐姐是需要守护的重心,自己是并肩的陪伴者。而母亲等其他角色的暂时缺席,正是她内心需要慢慢梳理的情感留白,也是沙盘揭示其复杂心理状态的又一例证。
在沙中寻找自己,在自由与守护中走向自我整合
沙盘疗法的精髓,在于许多业内专家强调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在这里,来访者被赋予绝对的自由去创造任何内心图景,无论它多么怪异、阴暗或幼稚;而咨询师则扮演着静默的守护者与敏锐的观察者,不评判、不干涉,只在适当时机通过引导联想(如:“看着这个沙具,如果它会动,它会做什么?”)或探讨象征意义,帮助来访者将无意识的内容带入意识层面。
徐樱介绍,沙盘游戏是一种源自瑞士儿童心理分析专家多拉·卡尔夫,根植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古老又创新的疗法。目前,沙盘游戏正以其超越年龄与语言限制的普适性,在个体心灵暗礁的疏浚与群体关系纽带的修复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告诉我们,最深沉的伤痛或许无法言尽,却可借由一捧沙、一方世界得以安放与转化。当无意识的内容被看见、被理解,心灵便开启了自愈的旅程,走向更完整、更安宁的彼岸。”徐樱说,这正是沙盘游戏赋予现代人最珍贵的礼物——在象征的世界里,找回真实的自己。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