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秒!90后护士长“飞针”穿刺采血,“快”到出圈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阳哲)手指轻轻一弹,采血针头就像飞镖一样飞了出去,准确地扎进血管,这个过程仅0.05秒。这不是武侠片,而是湖南湘江新区东方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护士长张婷的日常工作,这种被患者津津乐道的扎针技术,叫“飞针”穿刺采血方法,能够快速进针,减轻患者的痛苦。在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来临前夕,记者走进东方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张婷“快”到出圈的故事。
0.05秒“飞针”穿刺,犹如“蚊子叮了一下”
所谓“飞针”,就像射飞镖一样,快、准、稳地扎进患者的血管,在患者还没来得及感到疼痛之前,扎针就顺利完成。在东方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护士长张婷的名字总是与“无痛”“精准”“暖心”紧密相连。这位90后白衣天使,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将冰冷的穿刺技术转化为有温度的艺术,让“南丁格尔精神”在基层医疗中焕发新的光彩。
5月10日上午8时20分,一位姓李的阿姨拿着排号单,在张婷前面坐了下来。张婷叮嘱李阿姨握住拳头,在她的手肘处拍了几下,确认好血管位置,做好消毒。紧接着,只见张婷的手指轻轻一弹,针头便“飞”了出去,准确扎进血管,整个过程轻巧而迅速。很快,两管血就抽好了。抽完血的李阿姨告诉记者:“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血已经抽好了,好像被蚊子轻轻叮了一下,几乎没什么感觉。”
8时35分,2岁的轩轩(化名)被妈妈抱着来到张婷面前。看到张婷拿起采血针,轩轩闭上眼睛号啕大哭。“咦,怎么不疼了?”睫毛上挂着泪珠的轩轩睁开眼睛,看了看张婷,又看了看妈妈,呆萌的神情惹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
“妈妈,这个姐姐帮我打针,我一点都不疼?”上幼儿园中班的晓妍(化名)脸上挂着泪痕,十分畏惧打针的她,被妈妈带到东方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然而,当针头扎进血管时,她立马停止了哭泣,好奇地问着妈妈“今天打针怎么不疼了”。
快、准、稳!当天上午,张婷为近50名患者穿刺采血。记者近距离观察,发现张婷的“飞针”都在一瞬间弹入血管,扎针动作基本在0.05秒完成。
“飞针,靠的就是一瞬间的爆发力。”张婷对记者解释,针头“飞”进患者血管的速度越快,患者的体感越不痛,扎完后也不会起淤青血块。
一天练坏一块泡沫板,苦练成就 “肌肉记忆”
张婷的 “飞针” 并非天赋异禀。面对婴幼儿血管细、家属焦虑的难题,张婷毅然挑战护理领域的“硬骨头”。为了掌握这门“飞针”技术,张婷随身带着泡沫板,一有空便在泡沫板上练习,一天练坏一块泡沫板,半年内 “扎针” 超10万次。“先是练持针手法,往泡沫板上弹,把手练稳、练出来‘肌肉记忆’之后,再在泡沫板上划线,练习将针准确扎到线上。慢慢地,线越画越细,“飞针”的准确度也越练越高。”张婷对记者说。
随着练习的深入,张婷和同事互相把对方当作“患者”,在真人的手臂、手背、脚部等身体部位练习“飞针”。练习时偶有同事失手,胳膊便要留下一个淡淡的淤青。“飞针不仅考验手法,也同样考验心理素质。”张婷说,“一开始不熟练,大家心里有些害怕,一紧张,可能就给人扎疼了。把心理那一关过了很重要。”
为了克服恐惧,也为了增进熟练度,张婷越发勤学苦练,下班回家的路上都在模拟“飞针”的手势。她说:“飞针讲究快、准、稳,力度和角度要根据患者的血管粗细、脂肪厚度实时调整。”
现在,张婷的“飞针”采血技巧已经应用得非常熟练。进针之前,张婷会对患者的血管粗细和皮下脂肪厚度等进行评估,根据个体差异,控制进针力度大小、深浅。
习得“飞针”技巧后,最令张婷感到欣慰的是,儿童患者都不躲着她了。以前,她在孩子们的眼中是“可怕姐姐”,所到之处常能引起一阵啼哭。如今,张婷的“快”已经远近闻名,她也变成了儿童患者口中的“不疼姐姐”。
属于张婷和无数护士们的国际护士节即将来临,张婷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能让孩子们打针时少一点眼泪,多一些勇敢,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技术会过时,但用心不会”
在张婷的护理字典里,“技术”与“共情”从不分离。面对穿刺失败的患儿,她会蹲下身来,用童话故事安抚;遇到焦急的家属,她总以“如果是我的孩子”换位思考。门急诊大厅里,大家经常听到她爽朗的笑声,看见她变魔术般掏出卡通贴纸化解孩子的恐惧。正是这份真诚,她带领的团队实现了全年“零投诉”,更收获了4面锦旗、2封手写感谢信。“技术会过时,但用心不会。”张婷如是说。
从“技术网红”到“行业分享者”,张婷用行动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的真谛。在网络平台,她精心制作的600条教学视频不仅收获了10万名忠实“粉丝”和118万次点赞,其中仅今年4月的3条教学视频就获得超过2500万点击量。这些数字背后,是她始终坚守的信念:“护理技术不该是独门秘籍,而应是薪火相传的宝贵经验。”
线下,她的足迹遍布全国20余家医疗机构。在基层医院,她手把手指导年轻护士调整进针角度;在会议讲座上,她无私分享独创的“无痛穿刺三要素”;在社区义诊中,她将复杂的操作要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顺口溜。令人动容的是,每次教学结束,她总会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护理工作者纯粹的职业理想。
在张婷看来,每一次技术分享都是爱的传递,每一场教学都是温暖的延续。正是这份赤子之心,让她从“不疼姐姐”成长为护理队伍中的“领航员”,用专业与情怀点亮了护理行业的星空。
从一名青涩护士到门急诊“定海神针”,张婷的十年护理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0.05秒的精准、3650天的耐心,定义了“优质护理”的内涵。她的故事,是基层医护人员“技术+温度”的生动范本,更是这个时代对“工匠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美妙诠释。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