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谈清明养生:雨润风轻调肝理脾正当时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谢素姣 秦璐)“梨花风起正清明,慎终追远踏青行。”4月4日是清明节气,这一时节既承载着自然更迭的物候意蕴,又融汇着慎终追远的人文情怀。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欧降红表示,清明作为唯一兼具节令与节日双重属性的特殊节气,人体养生需兼顾三重平衡:肝气升发与脾土健运的动态平衡、祭扫哀思与踏青愉悦的情绪平衡、户外活动与风邪防护的动静平衡。
清明三候,顺应天时调身心
欧降红介绍,清明分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每候对应天地气机变化与人体感应,大家可顺应时节调整养生方式:
初候桐始华(4月4日—4月8日),白桐花开,阳气升发达顶峰。人体肝气旺盛,易出现目赤耳鸣、血压波动等现象,建议晨起饮用菊花决明子茶平肝阳。
二候田鼠化鴽(4月9日—4月13日),阴气潜藏,喜阴的田鼠渐隐。此时,人体的湿气易困脾胃,多见头重如裹、关节酸痛、舌苔白腻,建议午时艾灸丰隆穴(小腿外侧)15分钟,健脾祛湿。
三候虹始见(4月14日—4月19日),雨后彩虹显现,阴阳交融。此阶段花粉浓度升高,过敏风险增加,且扫墓踏青易受风邪侵袭。可随身佩戴防风药囊(苍术、薄荷、佩兰各5克打粉装袋),外出穿长袖衣物,归来及时清洗口鼻。
养生宜以疏肝健脾为本,兼顾祛湿防风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而多雨湿,阳气升发与阴寒未尽并存。中医养生应顺应“春生”特点,以疏肝健脾为本,兼顾祛湿防风。欧降红建议大家做好以下四件事。
疏肝理气,调节情绪。肝属木应春,清明肝气升发旺盛,易出现肝郁化火或肝阳上亢,引发头晕、易怒、失眠等症状。选用辛散食材助肝气疏泄,如韭菜(温中行气)、香椿(清热健胃)、玫瑰花茶(解郁安神)。每日按揉太冲穴(足背第1至2跖骨间凹陷处)3分钟,配合行间穴(太冲穴前0.5寸),可降肝火、调情绪。晨起户外散步或习练太极,避免闭门独处,通过缓慢呼气发“嘘”声来疏泄肝郁。
健脾祛湿,赶走困乏。清明雨多湿重,湿邪易困脾土,导致食欲不振、肢体困重。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需健运中焦以御外湿。煮薏米赤小豆山药粥时,加些陈皮理气化湿,忌生冷瓜果以防伤脾阳。选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凹陷处),每穴艾灸10分钟,温通脾经阳气。晨间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式,像拉弓射箭那样单臂上举,帮助排湿气。
防风保暖,护住阳气。清明节气昼夜温差大且多风,风为百病之长,易携寒湿侵袭人体,诱发关节痛、感冒。宜采用“洋葱式”穿衣,重点护住脖子后面和腰腹。可用艾叶+生姜煮水泡脚到微微出汗。学五禽戏里的鹤戏,像仙鹤展翅那样缓慢抬手深呼吸,增强抵抗力。
柔和运动,调和气血。春主生发,过度剧烈运动会耗气伤津,应选择舒展筋骨的轻柔运动,促进气血周流而不致亢逆。推荐两个养生动作:慢走时吸气举臂扩胸,呼气放下,做10次;站养生桩:双脚与肩同宽微蹲,想象头顶有根线吊着,安静站15分钟。高血压患者注意别猛转头或弯腰。
饮食上,推荐春季养生食谱
蒿子粑粑
食材:蒿菜,糯米粉,豆沙,盐
做法:
1.蒿菜择洗干净,放入搅拌机,加少量水,进行搅拌,打成青汁。
2.青汁倒入锅中,放少量盐煮沸,去涩味。
3.青汁趁热加入糯米粉,揉成面团。
4.面团、豆沙各自等比例分成小团,将豆沙包入面团。
5.做好的蒿子粑粑放入蒸笼,蒸20分钟即可食用。
欧降红解释,蒿子粑粑是江南地区清明节及农历三月三的传统民俗小吃,蒿菜在传统医理中被认为具有抗菌解热、驱虫及改善心血管功能的效用,还能辅助调节血压。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