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脏“停跳”半小时,体外循环手术助重度瓣膜病患者重获“心”生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16日讯(通讯员 齐晓科)“真的很感谢你们,让我重获‘心’生!”4月11日,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护士站前,身体逐渐恢复的姜女士(化名)在出院前,紧握着医生的手激动地说道。原来,她是心脏瓣膜病患者,刚刚经历完体外循环手术。

  身体亮“红灯”,原是心脏瓣膜病变

  家住宁乡的姜女士反复胸闷、心悸3年,近期1月症状加重,在当地医院以“冠心病”治疗后效果不佳,于是来到长沙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寻求进一步诊治。

  经检查,心血管内科专家诊断其为:心脏瓣膜病变,心脏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心胸外科专家会诊后,建议转入心胸外科继续治疗。

  心胸外科主任黎明介绍,人的心脏上共有四个瓣膜,分别是主动脉瓣、二尖瓣、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瓣膜主要功能是维持血液在心脏内的单向流动,类似于水泵的“阀门”。心脏瓣膜发生病变会导致血液流动受影响,心脏功能也会因此而出现问题。当瓣膜狭窄时,“阀门”打不开,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当瓣膜返流时,“阀门”则关不严,出现心内血液倒流。心脏瓣膜病变严重时,会导致心力衰竭。

  多学科会诊,共商诊疗方案

  心脏手术一直以高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著称,除了要求医生要具有精湛的技术,还需涉及科室的医护人员等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

  为做好充足的术前、术中、术后各项准备,3月28日,医院组织MDT多学科会诊,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对患者的诊断、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案,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置预案等进行详细讨论,同时结合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决定为患者在体外循环技术下开展“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型+房颤射频消融手术”。

  心脏手术过程中需要人为地让心脏停止跳动,切开心脏,才能将心腔内部病变的瓣膜置换成人工瓣膜。而体外循环术能够暂时替代人体心脏和肺功能的技术,能够模拟心脏搏动,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角落,确保身体器官的正常运作。

  手术团队默契配合,患者重获“心”生

  3月30日上午9时,由心胸外科、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超声科等科室组成的体外循环手术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

  术中,医生通过TEE食道超声评估患者心脏情况,进一步坚定了在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型的基础上,为其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的决心,在纠正房颤的同时显著降低心源性栓塞的风险,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

  在手术团队密切配合下,当日下午1时40分,手术圆满完成,患者心律立即由房颤转变为窦性心律。

  术后第一天,在重症监护团队的精心医治下,患者撤除呼吸机,第三天转回普通病房,7天后患者胸闷、心悸的症状完全消失,顺利康复出院。

  【健康科普】

  1.心脏瓣膜病变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心脏瓣膜病变的常见原因之一是风湿热,在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主要累及关节、心脏、皮肤。案例中的姜女士便是如此,医生在详细询问其病史后发现,姜女士在年轻时经常出现膝、踝关节的疼痛,天气改变时更为明显,中老年后出现心脏瓣膜的病变,非常符合风湿热“舔过关节、咬住心脏”的特点。

  2.体外循环术适用于哪些领域?

  目前我国体外循环技术主要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先心病手术、冠脉搭桥、大血管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弓置换术、胸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心脏移植、肺移植、肝移植,同时为心内科介入手术、B型夹层支架植入术、TAVI、经心尖的瓣膜置换等手术保驾护航。

  3.体外循环术有什么优缺点?

  体外循环的优点众多。一方面,它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另一方面能减少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创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然而,体外循环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如血液凝固、炎症反应等。但技术精湛的医生通过严格的监测和精心的操作,可降低一定风险。

【作者:齐晓科】 【编辑:杨蔚然】
关键词:心脏病 长沙市第一医院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