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屏”管项目,智慧建造云平台树立新标杆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14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珂 通讯员 黄慧)项目进度滞后实时预警,手机扫码实时查看建筑模型……湘江科学城科学交流中心项目通过“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构建起智能建造4.0应用场景,成为绿色建造、数字建造、智能建造、装配式建造的典型代表。13日,记者随长沙市住建局调研组一行探访了这个未来的科创高地。
模拟优化,BIM技术让建筑工地充满“智慧”
作为湘江科学城“五大建”之一,科学交流中心项目由湘江集团梦想置业公司投资建设,五矿二十三冶承建,包含会议中心、接待中心,将打造面向国际的科技论坛、交流和会务活动场所。
在项目建设现场,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格外引人注目。五矿二十三冶项目技术负责人龚烨鑫介绍,项目部联合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及各专业等20余家单位,统一标准建立BIM模型,模型数据从设计延伸至施工、运维阶段。
在手机上也能随时查看建筑模型?这个梦幻的场景在科学交流中心项目成为现实。据悉,项目部利用BIM轻量化平台对模型进行处理形成二维码,通过移动端扫描二维码实时查看,对帮助施工人员快速理解设计图纸具有重要作用。
记者了解到,项目依托BIM技术攻克多项复杂结构施工难关。针对接待中心23°~45°坡屋面及2.4米悬挑结构,技术团队通过BIM模拟比选12套施工方案,最终采用阶梯式悬挑工字钢下撑杆件工艺,大幅度优化工字钢下撑杆件高空焊接工序。在5.62米弧形观景阳台施工中,运用满堂盘扣式支模架体系,通过BIM模型模拟验算核定立杆间距0.6米、步距1.5米,实现28.12米高空搭设一次成型。
项目另一项施工难点——会议中心45米超大跨度桁架施工,同样离不开BIM技术深度应用。项目团队通过三维模拟塔吊标准节支撑体系,减少临时支撑用量35%,卸载后桁架回落高度严格控制在15毫米以内。BIM技术还贯穿机电管线排布、幕墙安装等全流程,机电管线排布通过三维动态模拟优化,减少返工损失300万元。
装配式建造也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其装配率超过50%。科学交流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钢结构深化设计直接对接智能生产线,精准指导加工,减少误差和返工;钢结构生产采用数字管理平台与智能生产线,实现自动拆解、自动下料、节点可查、管理可控。
实时预警,智慧建造云平台强化管控
“项目进度已滞后12天,请重点关注。”记者在项目部大屏上看到了这样一张模拟预警图。五矿二十三冶数智建造研究院副院长王铮铮向记者解释,公司自主研发了智慧建造云平台,以“为项目一线精准赋能”为应用核心,系统基于企业自身数字要素标准体系,会及时提醒和推送数据,实时对延期项目进行预警,并提供实际施工进度与产值进度数据作为管理决策依据。
记者了解到,科学交流中心项目在施工阶段全过程构建“智慧建造云平台+穿透式管理”体系,实现了一“屏”管项目。通过智慧建造云平台对接五矿二十三冶“523”新成本系统,对高峰期日均100吨钢材实施“生产—运输—进场”全链条监控,材料准时到货率达99.7%,采购风险降低60%。
同时,安监管理模块实现隐患整改实时预警,结合1000余名劳务人员实名制登记及线上安全教育跟踪,严控入场环节,做到无教育、不进场,强化一人一档安全教育线上跟踪,安全风险管控效率提升90%。
“科学交流中心项目是绿色建造、数字建造、智能建造、装配式建造的典型代表作。”长沙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跃先在调研中指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长沙发布《长沙市智能建造项目评价技术导则》,首创智能建造1.0—5.0标准化应用场景评价体系。而科学交流中心项目在各方面都走在前列,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沙经验”,尤其是其采用的智慧建造云平台,不仅可以在国内进行全行业推广,还具备了“扬帆出海”、走向国际市场的潜质。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