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解锁应用新场景|起步就起势 提速更提势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占锋
2月24日,记者从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该局日前发布通知,将湘江新区110千伏三汊矶变电站等12个项目列为长沙市智能建造示范项目(第一批),大泽湖·海归小镇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栖贤南浅层地热能能源站(B站)工程等5个项目列为长沙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第二批)。据了解,本批试点示范项目完全根据《长沙市智能建造项目评价技术导则》构建的智能建造1.0到5.0级标准化应用场景去指导项目建设和开展项目评价,在全市建设工程中已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示范项目领航,树立应用场景新标杆
此次公布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是长沙市积极响应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号召,致力于构建智能建造应用场景,初步形成的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建造实施路径和应用经验。其中,湘江新区110千伏三汊矶变电站作为市政类项目代表,位于湘江新区观沙岭街道岳华村。该变电站在建设过程中深度融合智能建造技术,从设计到施工都运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手段,提升了工程效率与质量,有望为同类市政工程提供智能化建设的范例。
暮坪湘江特大桥项目具备“BIM+装配式+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技术体系,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工程建设的降本增效,构建本质安全,是智能建造市政项目4.0应用场景的典型案例。
在房建类示范项目中,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住院门诊医技综合楼项目,则通过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慧施工等智能建造一体化管理技术应用,成功打造了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解决方案,成为全省首个智能建造4.0应用场景。
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科院片区项目也尤为引人注目。该项目借助智能建造技术,在BIM应用、智能施工设备使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科研类建筑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长沙市智能建造示范项目(第一批)名单中的湖南师大附属三一实验学校项目、三一科学城云谷商住项目(二期)项目、建发·欣望府项目、恒伟洋湖花园项目、湖南师范大学桃花坪校区学生宿舍及教学实训建设项目、长沙研究所项目、天悦8-3号地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国欣云境府19#、20#项目等,无不在数字协同设计、柔性智能生产、数智工地管理、现代化运维管理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示范性、标志性,形成了强有力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试点项目蓄势,推动智能建造满堂彩
近年来,依托《长沙市智能建造项目评价技术导则》逐步打造以“BIM+装配式、智能生产、数智工地、智慧物业、智慧城市(运营)”为主线的智能建造1.0到5.0级标准化应用场景,在长沙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第二批)中开始崭露头角。
以天欣润府C地块项目为例,该项目运用“BIM+装配式+数智工地+智能施工”,对项目现场的安全、质量和进度进行智能化管控,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打造安全、舒心、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此外,大泽湖·海归小镇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栖贤南浅层地热能能源站(B站)工程、东方红梅溪枫林项目7#、湖南智能网联产业服务中心项目、三一云湖雅苑项目(一期)项目等,也是积极推进全过程BIM正向设计、自动化生产、智能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等技术应用,探索新工艺、新流程、新设备、新产品的应用模式。
近年来,长沙市以首创精神推出了“55111”发展体系、“四梁八柱一底座”体系和“一五八”工程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逐步形成了具有长沙特色的智能建造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市智能建造产业链持续稳步发展,智能建造年度产值已突破1800亿元,成为支撑建筑业年总产值近8000亿元的核心动力。长沙全市拥有国家级装配式产业示范基地13家、省级基地30家、市级基地48家,智能建造“专精特新”企业73家(2024年新增19家),企业数量从2023年519家增长至2024年987家。在2024年,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三一集团、中南大学、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组建长沙智能建造研究院,围绕柔性智能生产技术和智能装备应用、智能施工设备、智慧运维、智能建造人才培育等方面进行研究与突破,推动产学研应用成果转换。
下一步,长沙将以“四梁八柱一底座”为抓手,不断完善发展壮大智能建造产业链,坚持科技创新、因地制宜、探索路径,促进智能建造项目遍布湖湘大地,实现“所见即所建,所建皆所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