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全国第九、中部第一!长沙连续两年在这个报告中跻身全国城市前10名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攀
10月17日,在北京2025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论坛上,发布了《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5》等人才研究成果。在中国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排名中,长沙位列全国第9名、中部地区第1名。这也是长沙连续两年在此报告中跻身全国城市前10名。
干事业有底气、过日子有滋味、共生长有未来
城市人才黏性是由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提出的促进城市管理者人才观念改革的新概念,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全球重点城市人才黏性进行测算形成指数和排名。
据悉,今年的报告从经济基础、创新潜能、文化开放、生态健康、社会福利和公共生活六大维度,对全球45个国家的125个城市的人才发展环境和人才吸引力进行评估。
中国综合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香港、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南京、长沙、澳门。报告认为,长沙是中国城市人才黏性第二梯队的城市,也是中部地区城市黏性表现突出的城市,位列中部地区第1名。
政策是否完善、能否落地是招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从“人才政策22条”到“升级版45条”,再到今年5月推出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行动计划十条、湘江科学城人才十条、马栏山人才十条等“三个十条”人才政策,长沙以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态度,凭借“搞事业有底气、过日子有滋味、共生长有未来”的三重支撑,聚力打造各类人才的集聚洼地、创业宝地、成长高地、生活福地。
长沙邀人才,与产业升级同行。从工程机械到轨道交通,从人工智能到航天航空,从新能源、新材料到数字经济、文化产业,对于有志于科技兴邦的青年而言,无论你专攻何种领域,长沙都能让你大展拳脚。
长沙邀人才,与创新创业浪潮同行。在长沙,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范隽丞的创新药项目获评“金种子”,清华大学博士后周博文、国防科技大学博士顾善植在湘创业成为行业翘楚……这些鲜活案例证明,长沙拥有让智慧开花、让梦想结果的优良人才生态。只要你怀揣金点子,背上行囊,就可以得到实打实的资金支持,可以得到保姆式的服务。
长沙邀人才,与幸福生活同行。长沙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成为青年心仪之城。“买得起房、成得了家、养得好娃”的温馨生活,加上优质教育和滚烫烟火气,让这里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长沙净增百万人口,青年人才是绝对主力。而这背后,是无数人才用脚投票的坚定选择——他们带着梦想与对未来的憧憬,从五湖四海奔赴长沙,用奋斗的足迹,写下了对这座城市最热烈的告白。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有效提升城市人才黏性
报告还聚焦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城市人才黏性的影响,显示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依托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有效提升了城市人才黏性表现。
其中,中国城市在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发表量优势显著,长沙位列全球第18名;根据论文发表数量、被引次数、论文篇均引用量筛选出高产出高被引科学家,长沙位列全球第10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产出方面,亚洲城市展现出强劲势头,长沙位列全球第11名。
长沙深厚的制造业根基,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落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9月15日,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在长沙举办。这场以“AI领航 畅想湘江”为主题的盛会,不仅展现了前沿科技趋势,更清晰地揭示了长沙如何将人工智能从“概念热词”转化为“产业引擎”的实践路径。
政策引领是产业发展的起点。2024年,湖南省出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落实省级战略,长沙市政府迅速出台具体实施措施,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全面支持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构建起了一个多层次、全覆盖的政策支持体系。
算力作为AI发展的“燃料”,直接决定产业落地的可能性。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作为中西部首个国家级超算中心,已具备200P双精度超算算力和1000P人工智能算力,成为驱动长沙AI产业跃升的核心引擎。
长沙还积极推进算力、算法、算据、算网“四算合一”体系建设。作为全国七大数据标注试点基地之一,长沙在数据资源积累与处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湖南数据交易所作为全国第五家、中部第一家持牌数据交易所,为数据要素流通与价值释放提供了关键平台支撑。
以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目标,长沙构建了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据统计,全市已有国家级创新平台总数达152家,研发机构总数突破3800家,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的全链条创新支撑体系。2024年,长沙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位列第9位,系历史最好成绩。
从政策精准滴灌到产业引擎轰鸣,再到从创业起步到安居的温情守护,长沙正以“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独特魅力,让“惟楚有材”的底蕴焕发出全新活力。
或许真正的人才黏性,就藏在城市与人才的相互成就里——长沙给人才以舞台,人才予长沙以未来!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