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在“理想的中转站”感受精神的滚烫|寻访抗战印记 传承复兴力量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乐 李广军

  在长沙市芙蓉区蔡锷中路,有一条僻静的徐祠巷,两边低矮的楼房已经拆迁。沿着巷子径直往前走,一栋红檐青瓦的清末宗祠式建筑静静矗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就坐落于此。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原为徐家祠堂,始建于清末,砖木结构。1937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派遣徐特立以八路军高级参议和驻湘代表、王凌波以上校主任的身份,来到长沙建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并于年底在此挂牌办公。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作为中国共产党设在湖南的一个公开办事机构,为湖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长沙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讲解员张斐向记者介绍。

  穿过古铜色的大门,可见祠堂共有前后二进。当年,这里一进办公,二进为祠堂,以十扇花格朱漆大门作屏墙,前殿接待来访群众,后殿存放筹集的抗战物资。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来自长沙市一中初级中学的史仓颉同学。好奇又活跃的小史不仅询问了展陈中美式发报机的用法,尤其关注驻湘通讯处动员知识青年赴延安的往事。张斐介绍,1938年6月至8月,通讯处设立了“抗大、陕北公学长沙招生委员会”,前来报名的青年很多,先后被输送去延安的约有600人,其中包括杨开慧烈士的侄女杨展。他们有的进入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校学习,一批医务人员则到前线为八路军、新四军开展医疗工作。

  史仓颉说,当年的通讯处是“理想的中转站”,在这里,先辈们把救亡图存的信念化作千万人的行动;如今,我们仍然需要学习他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938年文夕大火中,这里被焚毁。1975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在旧址上按原貌复建,并举办复原陈列,展出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相关历史文物、资料等。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英勇抗战的见证,还保留了清代祠堂建筑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张斐介绍,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1983年10月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3月被命名为第五批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正在进行的文物本体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更是对这份历史价值的深度呵护。针对建筑的清代祠堂风貌,修缮团队特意从各地寻访与原建筑材质、工艺相符的材料,对花格窗、木梁雕花等细节进行精心修复,力求让每一处都保留历史的“原汁原味”。

  芙蓉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留住历史根脉、激发时代活力。我们修缮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这样的历史建筑,就是要让后人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把老长沙的故事、革命先辈的事迹融入街道景观,让这条街不仅是商业旺地,更是精神家园。”

  在蔡锷中路旁的小巷里,老字号糖油粑粑摊前排着长队;街头的茶颜悦色门店,穿着汉服的姑娘们举着奶茶自拍……“如今家门口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越来越像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谈起家门口的变化,家住定王台街道走马楼社区的张爹说。



【作者:何乐 李广军】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