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子弹库帛书:跨越79载的坎坷回家路

相链区块链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摹本。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任波

  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这两卷承载着2300年前楚国智慧的神秘帛书,在流失海外79年后重归故土,并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公开展出。

  帛书是中国早期文字与文化的珍贵载体,出土于长沙的子弹库帛书归国,不仅见证了中国文保事业的崛起,也再次深刻印证了长沙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的文脉悠长。

  战国帛书面世:“土夫子”的意外发现

  1942年,在长沙东南郊子弹库土坡(现湖南省地质中学南面围墙下),四名“土夫子”(长沙方言中“盗墓贼”的别称)任全生、漆孝忠、李光远、胡德兴在盗掘一座青膏泥包裹的楚墓时,在棺椁内意外发现一个竹箧,内藏一卷帛书及残片。这便是震惊学界的长沙“子弹库帛书”(在20世纪40年代曾被称为“缯书”)——这是中国最早的帛书实物、当今唯一的战国典籍实物,被学界誉为“东方死海文书”。

  帛书出土后经南门口古董商唐鉴泉倒手,落入古董商蔡季襄之手。蔡耗时两年修复装裱,并在1944年出版《晚周缯书考证》,让这份“战国孤本”首次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命运的转折随之而来,1946年,美国人柯强以“红外线拍照”为由骗走帛书,从此这件国宝开始了长达79年的海外漂泊。

  柯强从蔡季襄手中行骗得手后,将帛书第一卷《四时令》辗转寄存于美国多家博物馆,最终售予收藏家赛克勒;第二、三卷《五行令》《攻守占》则被他塞进鞋盒,匿名“捐赠”给赛克勒美术馆。

  帛书的坎坷命运牵动人心,蔡季襄晚年痛心疾首,北京大学教授李零40多年来潜心研究帛书……2024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专项追索,利用国际公约促成文物回归,第二、三卷率先踏上归途,而第一卷《四时令》的追索,仍在进行当中。

  摹本细节。均为资料图片

  解码战国“百科全书”:大到打仗,小到结婚都得看它

  1973年,曾参与盗墓的“土夫子”加入考古队,因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海内外,这些“土夫子”称出土过子弹库帛书的楚墓中仍然藏有宝贝,1973年5月湖南重启子弹库楚墓发掘,在此墓中出土了中国第二张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第一张战国帛画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今八一路湖南省军区院内)的《人物龙凤帛画》。

  子弹库帛书为何价值连城?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揭秘:“这是战国版的‘生活指南’!”

  《五行令》按木、火、土、金、水划分一年360天,指导农事婚丧;《攻守占》记载攻城守城宜忌,如“流星划过必从东门入,居中央克四方”; 《四时令》内含伏羲女娲创世神话,彩绘十二月神图,堪称“最早的连环画”。帛书内容涵盖天文、历法、军事、民俗,甚至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四时”概念。李零感叹:“它对中国人的意义,堪比‘死海文书’之于西方!”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子弹库一椁二棺的葬制及《人物御龙帛画》上男性肖像及其装束来看,墓主人应为士大夫一级的贵族,墓主身高约1.7米,逝去时年龄约40岁。

  据悉,今年7月,《五行令》《攻守占》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万里同归”特展中亮相,帛书残片与《人物御龙帛画》将首次同框,演绎一场跨越千年的“楚文化对话”,观众可一睹战国时期楚人的笔触与智慧,并充分见证长沙帛书的风采。

  从战国至汉代,长沙出土的帛书不仅在时间跨度上展现了连续的文化传承,更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成为研究古代思想、科技、艺术的重要依据。当年蔡季襄赠给好友徐桢立的一片帛书残片(最长处4.6厘米、最宽处2.7厘米)于1997年入藏湖南省博物馆(现湖南博物院),现正等待与子弹库帛书的“团圆”。

  长沙不仅是“帛书之乡”,也是“简牍之乡”,这些土地深处的“文明数据库”,将不断激活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自信,滋养新时代的文化创新。

【作者:任波】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