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的家谱首次在长沙被发现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月19日讯(通讯员 董石 全媒体记者 任波)2月18日,长沙文史专家黄守愚领衔的谱牒专家团队表示,已在长沙首次发现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家谱,并首次证实其族源、祖居地及迁徙情况。

  从新出版的《杨树达日记》寻找杨家在长沙县的线索

新出版的《杨树达日记》为寻找杨树达族源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图片均为长沙晚报通讯员 黄守愚 提供

  自杨树达1956年逝世以后,社会各界一直弄不清楚杨树达先生的族源、族谱。杨树达先生直系后裔亦曾多年寻访其家族源流亦未果,仅记得“有德逢开运”5字排辈语;各种介绍杨树达祖居地的说法歧出,如金井、龙华岭等。黄守愚及其团队成员四处搜寻长沙各杨氏族居地或各支杨姓族谱,咨询杨姓或其他姓氏的谱牒专家,并深入国家图书馆以及多家省、市、县图书馆、档案馆查阅资料,乃至翻检杨树达著作、未刊手稿、日记等,皆无准确的杨树达族系资料与脉络信息。唯有杨树达1938年的一首诗提到其祖居地在今长沙县安沙镇龙华岭。

  杨树达是长沙杨氏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老师,更与长沙县人、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是莫逆之交。为此,正在潜心研究范旭东的黄守愚于2025年1月19日发起寻访杨树达族源、族谱、祖居地的活动。在长沙县政协文史专家、谱牒研究者郑昶的邀集下,杨智勇、杨恢宏、杨穆、朱建湘、彭奇、黄灿平等谱牒学家研究者加入了杨树达族源的寻访团队。

  依据新出版的《杨树达日记》等书籍记载,杨家在长沙东乡西薮冲有庄屋,杨树达多次从省城小吴门或浏阳门乘车,途经东屯渡,坐轿或步行至西薮冲,4小时行程。杨树达之父杨孝秩归天,送葬队伍自西薮冲庄屋6点动身,至望仙桥吃早饭,在石灰嘴休息,中午1点至黄狮渡吃中饭,下午3点至横冲陈长林家。杨恢宏、杨智勇、郑昶等认真分析和查找线索,依据古今地图确定了西薮冲在今长沙县星沙镇封刀岭社区(三一工业城)一带。此成果也得到了长沙县文史专家黄柏强的认同。

  《杨树达日记》等书提到长沙东乡宋家坡、陈家冲、横冲一带有墓地,经大家查证,这些墓葬在今长沙县果园镇。但这些墓地与龙华岭、西薮冲相距遥远,加上今果园镇也有杨氏祠堂,而暂未查阅到西薮冲存在杨氏祠堂的记录,让人产生杨树达家族可能出自果园镇的联想。

  湘图馆藏《(长沙杨氏)家政琐言》提供杨树达族源出自黎托花桥

  为破解这些疑惑,黄守愚查到湖南图书馆藏有“杨树达编”《(长沙杨氏)家政琐言》,该书历为大家所忽视。通过2天阅读,黄守愚发现该书实为杨树达之父杨孝秩编撰、手抄,不可依据版心‌印有“遇夫钞书用纸”就断定为杨树达所编。据杨孝秩记述,其九世祖国荪公(字添锡)从事火把差役,在康熙年间从花硚迁至今长沙县安沙镇毛塘铺小杨子冲,富甲一方,并在此开枝散叶,故尊为始迁祖;族谱创修于同治元年(1862年),杨孝秩参加了甲午(1894)、乙丑(1925)两次续修;花硚附近有高岭庙、周家垅,杨氏宗祠西北七里许有杨家山。据此,团队共同判断花硚为今长沙市雨花区黎托花桥,排除其他地方的花桥。至此,初步整理出杨树达家族的15代世系和15字排辈语及该支杨氏族人名字。

  2月10日,黄守愚查到1932年出版的《长沙县教育概览》,上有“私立杨氏第二初级小学校”“民国二年元月创办,校长杨本铨”,校址在“花桥杨祠”。彭奇据此线索找到1986年黎托一带的地图,上有“杨家祠堂”。

  2月15日上午,郑昶邀约黄守愚、杨恢宏、朱建湘、彭奇与杨氏宗亲会杨明乐到杨智勇家商议下一步工作,计划由郑昶、杨智勇、杨恢宏等在小杨子冲、花桥一带寻访。当晚,杨恢宏联系数十位熟人,通过广西朋友找到一位长沙杨氏族人,并得到一张写有80字的排辈语手抄稿纸照片。2月16日上午,杨恢宏通过多方努力,联系上收藏老谱的热心人杨福建,下午即在他的无私帮助下,终于见到一套1925年的杨氏族谱。该套族谱,题签为“长沙花硚杨氏家谱”,系杨醴泉、杨孝秩主修,四知堂刊刻。齿录有杨树达(派名“有勋”)及其3个儿子的名字。17日下午,黄守愚、郑昶检核了《长沙花硚杨氏家谱》,确证了杨树达属于“长沙花硚杨氏”。同时值得一提的还有杨孝达(即杨美胜,号雪门)出自该支杨氏,是杨树达的族伯,为左宗棠“楚军克勇后营”将领,曾任浙江处州镇总兵,在嘉峪关上题写有“威宣中外”的匾额,于平湖市乍浦镇添筑的南湾炮台尚存,故宫档案内有其履历。

  综合《长沙花硚杨氏家谱》《(长沙杨氏)家政琐言》《积微翁回忆录》《积微翁诗文钞》《杨树达日记》等分析,长沙花硚杨氏始祖为杨蔺通,原系江西南昌县瓦子街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落业长沙县明道都率塘;乾隆七年(1742)已有瓜藤谱;该支杨氏有祠堂在花硚;杨树达祖居地在长沙县安沙镇毛塘铺龙华岭下小杨子冲,此地有多处祖墓;杨孝秩尊迁小杨子冲的九世祖国荪公为始迁祖属另立南山支系私祠的努力。其排辈语有80个字,前40个字为:“蔺司必万廷,朝子一国正。世泰允宗孝,有本逢昌运。肇启经书业,载守清忠训。儒为百代珍,学乃邦之庆。”《杨树达日记•代序》提及的杨氏派辈语“有德逢开运”,应当修正为“有本逢昌运”。杨树达祖居地龙华岭与范旭东祖居地土地湾,相距5公里左右,皆在长沙县淳化都(今安沙镇)。

  黄守愚表示,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社会联络等多种方法,研究团队在不到30天的时间内首次成功寻访到有关杨树达的家谱,并首次查明了其族源和祖居地及迁徙情况。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团队的高效协同合作与信息共享,每一步进展都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深入讨论与相互启发的结果。譬如说黄守愚在图书馆查资料时,大家依据最新信息马上查相关史料,做田野调查、社会联络。此次寻访到有关杨树达的族谱,不仅证实了其族源和祖居地及迁徙情况,还实现了杨树达研究领域的新突破,填补了学术空白。

  杨树达曾孙确认其系花桥一脉无误,排辈诗曾有过调整

  记者迅速在微信上联系到早已加为好友的杨树达的曾孙杨柳岸,询问其对黄守愚等人查找到关于杨树达先生家谱的一脉是否有误?杨柳岸认为:“杨树达先生这一支应是长沙花桥一脉应没错。”

杨树达曾孙杨柳岸发现:杨树达在家谱中名有勋。杨伯勋名叫本崇,在家中则叫德崇。

  对于记者质疑,为何此前杨德娴女士曾提出仅记得其家谱有“有德逢开运”5字排辈语,而黄守愚查出来的排辈语为“有本逢昌运”。“德”与“本”字有异,“开”与“昌”又不同?

  杨柳岸说:“我的高祖父杨孝秩先生提起过,炳南公曾有意另开一系。大约对排辈诗有过调整。”杨柳岸注意到黄守愚展示的族谱上有一页上写有“杨伯峻先生名叫‘本崇’,杨伯峻先生在我们家叫‘德崇’,这说明这个排辈诗是有过调整的。”同时,杨柳岸对黄守愚及其团队对于杨树达先生的家谱的辛苦查找表示感谢。

【作者:任波】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