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20艘!湘江边老船长复刻木帆船船模留住时代记忆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小华 实习生 向思强
湖南有着5000多年造船历史,曾经有100多种木帆船在湘、资、沅、澧和洞庭湖上航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如今这些木帆船几乎消失不见。如何留住湖湘木帆船的时代记忆?
9月25日,在开福区芙蓉北路街道凤亭社区网船班小区一间普通的工作室里,湖湘木帆船制作技艺长沙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5岁的王芳德正俯身打磨着一艘木帆船的龙骨。这艘正在成型的船模,将承载着友人“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心愿。门口静立的轮船模型,无声诉说着主人一生的牵挂。这位在湘江上漂泊了一辈子的老船长,如今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用自己的双手,复刻三四十艘木帆船,留住那些正悄然消逝的木帆船记忆。
“老祖宗留下的造船技艺,不能就这么没了”
1950年冬,王芳德出生在湘江一艘小驳子木帆船上。“三面朝水,一面朝天,在水上讨生活的日子不好过嘞。”他回忆道,从爷爷那辈起,一家人便靠湘江货运为生。父亲12岁就上船讨生活,在湘江撑了一辈子木帆船。王芳德很早就是长沙市木帆船合作社的学徒,学习驾驶机动船;后来在长沙市水运公司担任船长,后来在长沙市运贸总公司退休。
“我从小在木船里长大,船对我来说,就是家。”他跑船运货,最远曾抵达上海黄浦江,往返一趟需近两个月。他并未正式学过造船,手艺是儿时看父亲和修船师傅干活时,边打下手边“看”来的。这份耳濡目染,成了他日后造船的根基。
“现在湘江上木帆船基本见不着了,就剩下些小筏子,也是坏一艘少一艘。”王芳德的语气中透出忧虑。他摊开一叠亲手绘制、搜集的资料图纸——小驳船、耒古子船、宝庆船……这些曾经活跃在湖南各水道的船只,如今大多只存在于老船工的记忆中。
“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造船技艺,不能就这么没了!”2009年,完全不懂木工的王芳德,凭着记忆和老照片,开始制作第一条船模——他最熟悉的衡阳小驳船。“就像造一座自家的房子。”王芳德说道。削、刨、打磨……船体不平衡、部件不吻合是家常便饭。他反复修改,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完成了第一艘1.8米长的船模。
自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10多年来,除了早晚散步锻炼,他的时间几乎都倾注在造船上。如今,他已完成了20多艘船模。这些船模中,有“七板子船”“浏阳楸船”等湖湘特色船只。王芳德特意强调,他制作的船模不仅是摆设,每一艘都能真正下水航行。
最让他自豪的是复刻毛主席1959年畅游湘江时曾乘坐过的“航海号”。当年负责保卫工作的程志忠老人见到模型后连连点头:“就是这艘船。”
今年7月精心复刻出“南湖红船”
在所有船模中,最令王芳德费心也最引以为豪的,是南湖红船的复刻。为了精准还原,女儿王小橦特意前往浙江嘉兴拍摄了大量视频和照片。红船雕花繁复,这在湖南传统木船中极为罕见。他翻遍能找到的照片,反复对比江浙船模,跑遍长沙寻找合适的木料。所有工序全凭双手完成——凿出弧度的船底、细如发丝的窗棂,甚至活动的天窗都依原样微缩。
每天,他坐在工作台前,手持刻刀,一点点雕琢。船底需反复打磨,直至触感光滑、形状完美;雕花更是考验耐心,每一刀都得全神贯注。工作室里,凿子、锯子与木头碰撞的声音终日不绝,木屑如雪花般飘落,在地上积起厚厚一层。今年7月,红船终于完工,邻里亲朋纷纷前来观看这艘在长沙“诞生”的“南湖红船”。他表示,希望能将这艘船捐献给历史馆或博物馆。
最大心愿:建一座船舶历史文化博物馆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水系纵横,造船历史悠久。
“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地方,建起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湖南船舶历史文化博物馆。”王芳德对记者说。他想把脑海中那些船的形制一一复原,做成模型,陈列在博物馆中,让后人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湖湘船舶与水运的历史。为了这个目标,他已多次走访相关部门,不断提出建议、发出呼吁。
截至目前,王芳德已成功复原20多艘湖湘船模。但他深知,单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他期盼能找到那些同样熟悉老手艺的船工,一起完成这个心愿。
“一只船累了,在拥挤的波浪中,慢慢下沉。”诗人顾城描绘的画面,正是湘江上木帆船渐渐消逝的写照。而老船长王芳德,正用他那布满老茧的双手,一凿一刨,尽力打捞那些即将沉没于时间洪流中的船影。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