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让“教育科技人才”拧成发展的“一股绳”

相链区块链

广东东莞科技人员操作机器人爬楼梯。图源:新华社

  黄兵

  发展就像赶大车,光有好马跑不快,还得缰绳齐、路子对。“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精准戳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破解“育人脱节、创新卡壳、用人发愁”的堵点,让教育、科技、人才拧成一股劲。

  拆“隔心墙”,让资源“不躺平”。过去不少地方有个怪象:高校实验室里的好成果锁在抽屉里“睡大觉”,企业急着用的技术却“喊破喉咙求不到”,根源就是缺个“连心桥”。一体推进,首要是把协调机制建实,让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坐到一起,规划往一处谋、政策往一处落、资源往一处凑、评价往一处看。就像种地要“水跟着苗走”,资源也得跟着需求转,实验室对接生产线、实训基地贴着产业建,才能让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刀刃上”,不浪费好家底。

  育“对路才”,让产才“对胃口”。常听人说“人才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对路越好”,这话在理。现在搞科技创新、发展新产业,缺的不是“泛泛之辈”,是能扛事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等“硬角色”,还有能把图纸变成产品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这要求教育不能“闭门造车”,高校学科设置得围着国家战略、产业需求转,该加的加,该优的优;科研机构、企业也得搭好“练兵场”,让学生在实践里长本事,让人才一上岗就能“挑大梁”,不搞“学用两张皮”。

  破“老规矩”,让实干“得实惠”。干多干少一个样,谁还愿意往前闯?要让人才动起来、创新活起来,评价和激励得跟上。不能再把“论文数量”当“硬杠杠”,得看真本事。搞科研的,成果能转化才是真能耐;当工匠的,手艺精湛、能攻关才是好样的。还要剪断那些“束缚手脚”的绳,简化科研评审的“繁文缛节”,打通高校、企业的人才通道,收入分配多往实干者、贡献者倾斜,让更多人愿意扎进创新里、沉到产业中,把“想干事”变成“干成事”。

  教育是“根”,科技是“翼”,人才是“脊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不是喊口号,是拿出“实招”,把这“三股劲”拧成一股绳,建好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为高质量发展装上“强引擎”,跑出越跑越快的“加速度”。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作者:黄兵】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