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造谣被老师起诉: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郭云慧(湖南科技大学)
10月29日,重庆工商大学相关校园账号“工商秘密”上出现一则匿名帖子,矛头指向该校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一位胡姓教师,称其“上课特别刻薄、媚男行为频出、把没礼貌当幽默”。这则模糊指代的投稿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引发关注。随后,涉事老师明确表示,将起诉造谣者侵犯名誉权。(10月30日 封面新闻)
匿名不是造谣的“免罪符”,网络更非情绪宣泄的“法外之地”。李某将课堂上的难堪转化为无凭无据的指控,用“媚男”这类极具煽动性的词汇攻击老师,甚至夸大“被批评20分钟”的事实。这种将个人情绪凌驾于事实之上的行为,涉嫌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而胡老师的坚持起诉,恰是对法治原则的践行,给涉事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人必须对自己说出的每句话负责。
作为法学副教授,胡老师有牛津大学访学经历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严谨教学风格本应得到尊重,却因无端指控陷入舆论漩涡。当专业教师的认真履职却“被造谣”,不仅寒了教育者的心,消解高校课堂的教学严肃性,更可能对当事人的工作生活造成难以平息的困扰。
李某的紧急道歉与“一时意气用事”的说辞,难以抵消造谣带来的伤害。胡老师“道歉这么容易,要法律干嘛”的追问,直指问题核心,成年人的世界,任何行为都需承担相应后果。无论是课堂上的知识掌握,还是网络中的言行边界,都是大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回望近年校园舆情,类似网络造谣事件并不少见,当鲜有受害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客观上让造谣者有恃无恐。胡老师以身作则,大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无疑是在警示造谣者,信口雌黄,漠视他人权益,终将付出代价。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