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战略定力 增强必胜信心 | 热点面对面
专家名片
李丽纯,中共长沙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长沙社科智库专家。
专家名片
梁媛,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教授,教科咨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登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出了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强音。日前,长沙晚报理论版《热点面对面》栏目约请专家聚焦全会精神,结合长沙实际进行了访谈。

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
记者: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
李丽纯: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其中“第一步”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五”介于“十四五”和“十六五”之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阶梯式递进”,意味着对“十五五”的发展定位更加强调持久性和长期性,充分体现了“不懈努力、接续奋斗”。“不断发展进步”意味着发展目标的动态调整,比如“十五五”用“高质量发展”取代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成为最主要任务;再如科技领域由“十四五”提出的“关键技术领域有突破”升级为“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其目标定位更高、任务迫切性更强。一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为“十五五”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当前科创竞争、产业竞争等日趋激烈,此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非常特殊且重大的现实意义。
必胜信心来自发展的坚实基础
记者:全会提出“增强必胜信心”,您认为对于长沙而言,必胜信心源自哪些方面?
李丽纯:“十四五”期间,长沙在践行“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中奋勇当先,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民生服务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十五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强了必胜信心。
从产业发展看,长沙“智造名城”的招牌持续擦亮,在湖南明确打造的5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长沙已累计培育工程机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3个集群。以产业链为抓手,推出链长牵总、校长支撑、行长帮扶、盟长搭台、基金董事长赋能“五长联动”机制,形成了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五链融合”的长沙模式。
从科创领域看,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重组建设3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二;湖南“4+4科创工程”在长沙的项目集聚科研人才3000余名,取得镉低积累水稻新品种等重大科研成果100余项。2024年,长沙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较2022年分别提升9位、11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排名持续攀升至第9位。
从民生服务看,长沙连续17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从优化购房落户政策、投资创业落户政策、务工人员落户政策,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长沙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稳步提质。此外,长沙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前来投资兴业。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长沙增强必胜信心的重要源泉。

紧扣十二项重大部署精准发力
记者:全会作出了十二项重大部署,您认为哪些方面是长沙应该重点发力的?
李丽纯:一是筑牢先进制造根基。全会明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十二项重大部署首位。在“十五五”期间,长沙应持续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投入,推动工程机械等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全会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十五五”期间,长沙应依托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奠定的良好基础,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更多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同时,加大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全方位扩大内需。全会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十五五”期间,长沙应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品质,挖掘消费潜力,丰富消费场景,在文旅融合、新消费领域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品牌。同时,继续加大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通过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和创业就业环境,不断深化“年轻人友好的城市”建设。
梁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二项重大部署中,科技自立自强、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长沙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立足资源禀赋,长沙应聚焦这三项部署精准发力。
首先,以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长沙已形成以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为底座、景嘉微GPU等芯片为突破、湘江实验室为纽带的先进计算创新体系。下一步,应推动算力与工程机械、新材料、音视频文创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将“算力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其次,以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内生动力。需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尤其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首违不罚”等包容审慎监管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文化创新主体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合作空间。长沙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举办地,应加快构建“会展+产业+物流+金融”一体化对非合作体系,推动工程机械、数字内容等优势产品“走出去”。同时,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探索文化出海新模式,打造面向非洲乃至全球的数字贸易枢纽。
通过科技、体制、开放三轮驱动,长沙完全有能力在“十五五”期间跃升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立足自身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
记者:对于长沙“十五五”规划,结合本次全会精神,您还有哪些建议?
李丽纯:首先,在编制长沙“十五五”规划时,建议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理念。长沙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应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动,推动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向更深层次迈进,实现产业互补、资源互通、设施共享。例如,在交通建设方面,可积极争取轨道交通更多地向株洲湘潭延伸,提升区域整体通行效率;在产业布局上,根据各城市优势进行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其次,要注重绿色低碳发展。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沙在“十五五”期间,应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色空间占比,打造更多生态公园和绿色廊道,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此外,还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最后,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育工作。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青年人才更是城市发展的未来。长沙应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柔性引才机制,不仅要在物质待遇上给予保障,还要在事业发展、生活配套等方面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
梁媛:全会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长沙“十五五”时期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广电湘军”“出版湘军”的大本营,长沙应立足既有优势,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上率先布局新的突破。
首要任务是加快培育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推动音视频内容、文物数字资源、网络文学IP等文化数据确权、流通与交易,建设面向全国的文化数据标注与训练基地。芒果大模型、万兴“国风漫影”等本土AI工具已初具规模,应进一步支持其在短剧、综艺、数字文博等场景深度应用,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美学表达。
其次,推动文旅融合业态创新。借助全息投影、AR/VR、4K超高清等技术,打造如《新刘海砍樵》《一念·辛追梦》等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将千年文脉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消费的新场景。同时,建设“文化出海云平台”,助力湖湘文化通过数字内容走向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再次,创新文化科技融合的制度生态。长沙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建议深化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试点文化数据产权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强化“马驹计划”等人才扶持政策,在高校设立数字文创微专业,培养既懂文化又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