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给“子宫玩偶”多一些包容
陈登辉
近日,沪上阿姨一款带“小宫举毛绒玩偶”的双杯套餐,直接把自己送上了热搜。这款毛绒玩偶从外形看与子宫相似,粉色、红色两款暗合月经周期。产品刚一上架就让网友们吵成了两派——一方持“不适”“猎奇”的批评观点,一方则送出具有“科普”“赋能”的赞赏。
平心而论,部分消费者感到“不适”是真实且值得尊重的情绪反应。在长期“谈性色变”、对女性生殖器官讳莫如深的文化语境中,如此直白地将子宫形象商品化并置于日常消费场景,确实挑战了许多人的传统认知。因此,质疑的声音背后,实则是文化与教育所导致的一种本能紧张。
然而,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其潜在的积极价值。品牌方试图通过一款具象产品,将女性健康话题从隐秘的角落推向台前,其打破禁忌的勇气值得肯定。女性健康本就应该成为社会关怀的组成部分,以柔和、可爱的毛绒玩具形式进行“软科普”,未尝不是一种促进观念更新的尝试。
影响这场争议的关键,在于“动机”与“姿态”。如果品牌是出于真诚的女性关怀,并展现出对女性消费者的尊重与倾听,那么其探索便具有建设性。反之,若仅仅以“猎奇”作为营销噱头,追求短期的流量爆炸,其效果也将适得其反。
“小宫举”玩偶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社会观念快速变迁中的一个剪影。它考验着商业品牌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对文化敏感度的把握。但不论争议如何,最终市场会用脚投票。玩偶本身无意义,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和解读,如果我们能拿着“小宫举”给孩子讲“最初的家”,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观念进步。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