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门槛”早该拆了!丨有话直说
白木
多地明确:取消35岁限制!
四川眉山市、遂宁市等事业单位招聘年龄放宽到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上海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报考条件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山东、新疆、贵州等地的事业单位招聘,部分岗位年龄放宽至45周岁以下。(10月12日 长沙晚报微信公众号)
“35岁门槛”还是20世纪90年代公务员报考年龄要求的老皇历,被众多企事业单位效仿,并沿用至今。在年轻劳动力丰富的年代,它也许有一定历史合理性。但在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9岁、劳动力平均年龄逼近40岁的今天,早已不合时宜。这道门槛,就像给大人套了件童装,不仅不合身,简直有点滑稽了。
35岁,褪去了青涩,积累了经验,既保有闯劲又不失沉稳,正是大展身手的好年纪。可惜在不少招聘者眼里,这个年纪却成了“原罪”,觉得中年人精力不如年轻人,学习能力下降,还指望更高的薪水。
若按此逻辑,历史上不少名人都要“失业”。姜子牙72岁才遇见周文王,放在今天,简历投出去怕是石沉大海;百里奚70多岁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成为一代名相,搁现在,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再看袁隆平院士,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关键突破时,也已年近不惑。如若当时也设个“35岁门槛”,恐怕我们会错过许多改变世界的伟大成就。
欣慰的是,改革的春风已吹破坚冰。从四川到上海,从山东到贵州,各地都在逐步放宽招考年龄限制。这些变化,就像在一堵密不透风的墙上凿开了几个洞,让公平就业的阳光照了进来。这不仅是数字的调整,更是观念的进步,个人的价值就不该被年龄定义。特别是在需要实践经验的岗位上,那份岁月沉淀的智慧、处变不惊的从容,是难得的财富。
归根结底,我们追求的,是建立一个以技能和绩效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年龄不是门槛,能力才是标准”的理性共识。让劳动者不必为一条莫名其妙的“年龄红线”而焦虑,而是更专注于保持学习力、提升竞争力。如此,就业市场才能从恶性内卷走向良性循环,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当38岁、43岁甚至45岁的求职者都能和年轻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不仅是给大龄求职者一个机会,更是给整个社会一个机会,一个让经验与活力碰撞,让沉稳与创新交融,让每个人在任何年龄段都能发光的机会。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