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餐制不能变成家长负担

相链区块链

刘超

近期,山西运城闻喜县城西小学要求“家长不陪餐,孩子不能在学校吃午饭”的规定引发社会关注。该校一名学生的家长郭先生表示,因不少家长在外务工,或存在家校距离较远等问题,无法轮流到校陪餐。由于学校将陪餐制度与孩子在校吃午饭的资格挂钩,如今班里报名在校吃午饭的仅有几人。该校还要求家长负责打饭、打汤、做清洁,照看孩子午休等,这在郭先生看来并不合理。(9月26日 钱江晚报)

涉事小学将家长监督变成家长干活,将鼓励参与异化为强制义务,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背离了家长陪餐制度的本意,暴露了学校在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以及教育治理中责任边界的模糊。

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都有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家长陪餐制度。陪餐的核心在于监督校园餐食的安全与质量,而不是让家长承担生活老师的角色,更不能与学生在校就餐资格挂钩。

家长郭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因无法到校陪餐,他不得不每天往返学校四趟接送孩子回家吃饭,单程十多公里的路程让生活被严重打乱。对于外出务工或家校距离较远的家庭而言,这样的规定几乎是“变相劝退”。家长原本希望通过缴纳餐费,让孩子在学校安心用餐,如今却被附加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不只加重了家庭负担,也使原本便利的校餐服务失去意义,削弱了政策的公信力。

这类“走样”的政策执行并非孤例。在一些学校,出于减轻教师事务或保障安全的考虑,往往把责任转移到家长身上。无论是要求家长陪餐,还是让家长参与打扫、值守、督学,都反映出学校在管理压力下的“甩锅”心态。

学校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不少基层学校确实存在师资不足、教师超负荷工作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学校对政策的理解过于简单化,缺乏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人性化的执行方式。当管理者将责任直接转嫁给家长时,政策执行就容易变形走样,甚至引发舆情。学校应对症下药,增加生活教师,若资金和人员紧缺,可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引入社会资源等方式加以弥补。

教育需要社会协同,但协同不等于推卸。家长陪餐制度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回到本来的轨道——有条件的学校邀请家长陪餐,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学校改进餐食与管理,守护孩子舌尖上的安全。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刘超】 【编辑:肖彪】
关键词:家长陪餐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