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近视”小学成了“稀奇”,我们应该看到什么?

相链区块链

梁伟

继云南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2022年被发现是“零近视”后,该省今年又新增两所“零近视”学校——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腊福小学与戈的小学。这两所小学323名孩子无一近视,视力全部在5.0及以上。(9月24日 人民日报)

“零近视”并非偶然,三所学校的道理十分朴素:每天3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从晨跑、课间奔跑,到体育课上学民族舞、课后参与农耕,孩子们的日程始终沐浴在自然光下。医学研究指出,自然光可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拉长,从而有效预防近视。云南这三所学校没有独门秘籍,只是踏实遵循了护眼常识。

有人或许认为,这些学校地处边疆,资源有限,“落后”反而为孩子腾出了自由成长的空间。这恰恰引人深思:我们是否以学习之名,将孩子束缚得过紧?

这三所学校的成果反映出当前教育中的深层矛盾:我们既担忧高近视率,又不断压缩孩子接触自然、放松双眼的时间,将他们困于题海中与屏幕前。背后还有两大原因:单一的教育选拔机制与悬殊的职业待遇。当中考、高考成为社会流动的主通道,当名校文凭变身就业“硬通货”,户外活动、艺术教育甚至睡眠,都成了可牺牲的代价。近视,某种程度上成了教育竞争和社会内卷的代价。

“零近视”小学的启示,并非仅在于“多户外”,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再追问。破解“重成绩轻健康”的困局,需推动系统性变革。

一方面,教育评价体系应更趋多元。有必要将身心健康纳入学校考评关键指标,例如近年来体育入中考并增加分值,就是积极尝试。另一方面,应实质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与吸引力。只有不同路径都能通往有尊严的生活,教育分流才不再被视作“淘汰”。健全的职业发展体系与社会保障,是缓解教育焦虑的关键。

家长也应减少对课外班的盲目跟风,多带孩子走向户外、亲近自然。社会也需共建更多儿童友好空间,让天性与视力一同自由生长。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任重道远。国家卫生健康委最近一次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

明亮的眼睛不应是教育的牺牲品,而应是教育质量的直观体现。无论是学校保障户外时间、家长理性安排课余,还是社会推动职业公平,都在为破解困境贡献力量。唯有让孩子既能看清远方,也能拥抱广阔的未来,我们的教育才称得上成功。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梁伟】 【编辑:肖彪】
关键词:近视 小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