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还是年龄,儿童票判定以何为准?

相链区块链

余明辉

近日,上海环球港主题乐园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一位母亲因孩子穿鞋身高超过1.4米(脱鞋未到),被认定不满足用儿童票条件。这再次将儿童票判定标准——究竟该看身高还是看年龄——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记者采访多名消费者发现,当前国内儿童票判定标准不一,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惑和不解。记者检索公开资料发现,我国儿童票政策在公共交通、餐饮、旅游景点等领域普遍存在,但具体规则差异显著,甚至同一领域内也不统一。(8月9日 法治日报)

儿童票的初衷,是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体现社会对下一代的关怀。但现实却陷入双重困境:一方面,部分场所仍以身高为唯一标准,导致“小大人”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年龄标准虽更科学,却因需查验证件增加执行成本,让商家不愿用。更荒诞的是,同一领域标准各异——有的景区1.2米以下免费,有的1.4米以下半价;有的公交系统按年龄,有的按身高。家长带娃出门,不得不提前做攻略,生怕被卡在“标准缝隙”里。

这种混乱,本质是规则的“模糊地带”被放大。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博物馆、影剧院、公共交通等场所应免费或优惠开放,但未对“儿童票”的具体判定方式(年龄或身高)作出硬性要求。法律留出弹性空间,本意是尊重行业差异,却成了标准混乱的幌子。

儿童票标准混乱,首当其冲的是儿童权益。身高受遗传、营养等因素影响,城市儿童普遍比上一代更高。据统计,我国6岁男童平均身高已达1.2米,12岁儿童超1.5米的比比皆是。若仅以身高划线,许多实际未达法定年龄的儿童将被排除在优惠之外,这无疑是对“未成年人优先保护”原则的背离。更别提部分商家利用标准漏洞钻空子,对身高临界点儿童可松可紧、时松时紧,既损害消费者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解决儿童票标准混乱,关键在清晰释法。法律需从原则性规定迈向操作性细则,为执行层提供明确指引。具体而言,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明确年龄优先原则。未成年人保护的核心是年龄,而非身高。参考国际经验,多数国家以年龄作为儿童票判定标准,仅对特殊场景(如游乐设施安全限制)辅以身高要求。我国可借鉴这一逻辑,通过司法解释或部门规章,规定“6周岁(含)以下免费,6至14周岁半价”的统一标准,同时允许景区、交通等场所对身高超限但年龄未达上限的儿童,通过查验证件给予优惠。

第二步,降低执行成本,提升便利性。商家担忧年龄查验增加运营负担,实则可通过技术手段化解。例如,推广电子学生证、绑定身份证信息的电子票,或与公安系统数据对接实现刷脸核验。对不愿携带证件的家长,可保留身高辅助标准,但需明确“年龄达标即享优惠”的兜底条款。

儿童票的“身高之争”,本质是规则之争、权益之争。它考验的不仅是法律的公信力,更是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诚意。期待有关方面早日行动,用“释法”这把钥匙,解开儿童票标准混乱的“死结”,为构建儿童友好型和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余明辉】 【编辑:周意】
关键词:儿童票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