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去夜校?文化传承就在生活现场
付臣欢
脱下工装,奔向夜校,年轻人又给自己找了一种新的夜生活方式。7月15日人民网头条报道《青年下班奔夜校》,不仅展现了湖南生活新“夜”态,还有当代青年独特的文化觉醒——我们不是在逃离现代生活,而是在用双手重新连接被数字时代切断的那部分文化体验。
在算法推送和碎片信息轰炸中成长起来的Z世代,同样渴望真实的、沉下心来的触感体验。报道中,学员游亚丽说“静下心来专心做一件事的感觉太棒了”,这说出了屏幕原住民的共同心声。在短视频快刷中麻木的手指,通过釉彩与千年前的工匠产生共振;每天处理工作信息的双手,在陶土中找回了久违的“本我”。这种“反数码”的体验,恰恰是数字原住民对抗虚拟化的自我保护。
而夜校爆火的深层密码,在于它重构了年轻人与传统的对话方式。在湖南湘江新区(岳麓区)文化馆“星光夜校”,湘绣绣的是萌萌的熊猫、招财的金元宝,这门“老手艺”和车挂、冰箱贴等“新产品”完美融合;芙蓉区青年夜校开设的漆扇制作,学员把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元素融入扇面设计……年轻人用行动证明,传统可以很“潮”,可以很“梗”,甚至可以很“燃”。更动人的是,这些夜校课堂正在重塑年轻人的地域认同。在漆扇中勾勒东方美学,在湘绣中读懂湖湘文脉,年轻人重新发现了家乡的惊喜。
生活本就是最生动的传承。年轻人涌入夜校,夜校教授传统文化,都由真实需求催生。放松生活和文化传承紧紧相连,古老技艺成为治愈“班味”、提高生活质量的良药,老手艺人成为夜校里的新晋“爱豆”……这不就是很好的文化传承?它不在玻璃展柜里,而在年轻人的生活现场。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