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包邮手机壳铅超标:价格再低也要保证安全
徐建辉
在一些电商平台上,销量靠前的“9.9元包邮”的手机壳评论里,有不少消费者吐槽“新壳拆封后立即散发浓烈的塑料味”。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对20款手机壳监测,发现部分低价手机壳的铅含量超出国家标准上限30倍。(7月13日红星新闻)
毫无疑问,“9.9包邮手机壳铅含量超标30倍”,这压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毒源”!更可怕是用户还会将它随身携带、随手把玩,随时随地亲密接触,这就非常危险了!铅,这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重金属,一旦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便会在骨骼中沉积,半衰期长达20至30年。长期积累,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对儿童而言,更会影响智力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不仅如此,廉价手机壳中还可能含有甲醛、苯系物等有害物质,长期接触,引发慢性中毒的风险不容小觑。
但问题的关键,真的只是价格吗?事实上,一个小小的塑料手机壳子成本能有几何?即便是使用合格原料,卖9.9元恐怕也不一定就无利可图。说到底恐怕还是那些黑心商家唯利是图,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总想赚尽最后一个铜板、榨干最后一点利润,不惜以牺牲用户身体健康为代价,肆无忌惮地使用回收塑料、工业级染料,甚至违规添加廉价助剂,更有甚者,回收医疗废料、电子垃圾简单处理后注塑成型。如此一来,生产出的手机壳铅超标也就不足为奇,可代价却是消费者的健康。
由此可见,价格高低并非质量问题的关键,重点是为何铅超标还能卖?这反映出的是手机壳产品市场的经营、品控及监管乱象。目前,手机壳未被列入强制性认证商品目录,这使得大量“三无”产品(无厂名、无质检、无标准)得以通过电商渠道肆意流入市场。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时,仅凭网页图片根本难以判断材质优劣,部分商家还利用“环保材料”“无毒无味”等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电商平台对低价商品质检宽松,即便用户评价中“异味难消”“过敏反应”等投诉不断,整改措施却迟迟难以落实。
消费者追求性价比,本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在物价高企的当下,谁不想花更少的钱买到心仪的商品?但这绝不能成为厂家生产、卖家销售“毒手机套”的借口。厂家不能为了追逐利润,就将消费者的健康弃之不顾;卖家也不应为了销量,让有毒产品在市场上畅通无阻。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消费者自身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购买手机壳时关注材质和认证情况,优先选择硅胶等安全材质,避免购买外观花哨、价格过低的“三无”产品。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手机壳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提高抽检频率和覆盖面,严厉打击使用劣质原料、伪造认证标签等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电商平台也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强对商品的审核和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对问题商品及时下架处理。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