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面前无性别,苛责施救者暴露无知
苑广阔
7月12日,湖南衡阳,网友发布视频表示:一名女子突发昏厥倒地,路过男子上前心肺复苏,被网友质疑为啥不换个女的来按。目击者邓先生称:当时情况紧急,没人想那么多,女的本来没反应了,后来眼睛会眨了,逐渐恢复意识,被120送医了。(7月14日 南海网)
一名女子突发昏厥倒地,路过男子毫不犹豫上前实施心肺复苏,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这本该是一则彰显人间温情的正能量故事,却因某些网友“为何不换女性施救”的质疑而蒙上阴影。这种脱离实际的苛责,不仅暴露出对急救常识的无知,更折射出网络时代“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畸形舆论生态。在生死攸关的急救现场,每一秒都是与死神的赛跑,施救者的专业能力远比性别身份重要得多。
医学研究表明,心搏骤停后的“黄金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患者存活率可达50%以上。衡阳事件中,目击者邓先生“当时情况紧急,没人想那么多”的陈述,道出了急救现场的真实状态。心肺复苏需要以每分钟100至120次的频率持续按压胸部5至6厘米深度,是个需要专业训练的体力技术活,能规范操作心肺复苏的人并不多。现场恰好有位掌握该技能的施救者,不论男女都是万幸。要求“必须同性施救”,无异于在火灾现场挑剔消防员的性别,这种荒谬的逻辑将导致更多生命在无谓的争论中逝去。
某些网友的质疑本质上是将急救行为庸俗化。他们以龌龊的想象替代专业判断,完全漠视了“生命至上”的基本原则。这种言论的危害不仅在于伤害施救者的善意,更会形成“寒蝉效应”。当社会开始用放大镜审视见义勇为者的每个细节,最终结果只能是让更多人顾虑重重,甚至不敢施救。
网络平台必须筑起守护善意的防火墙。对那些苛责施救者的言论,不能止于道德谴责,而应建立分级处置机制:对初次发表不当言论者予以警示,重复违规者实施禁言,情节恶劣者永久封号。杭州互联网法院曾就类似案例作出判决,认定恶意揣测施救者的言论构成网络暴力。平台方还应通过算法推荐,科普专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只有形成“专业指导在前,法律震慑在后”的治理闭环,才能遏制键盘侠的歪风。
从“扶不扶”到“救不救”,社会道德的考题不断升级。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应该超越一切教条主义的考量。与其在事后做道德判官,不如推动急救知识普及,这才是建设文明社会的正途。记住:在死神面前,能伸出援手的就是天使,何必问天使是男是女?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