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村牌 三重使命

相链区块链

  白木

  一块花岗岩村牌立在村口,刻下的是地名,唤醒的却是乡愁。长沙县77个村庄从“无名”到“著名”,看似是标识牌的落地,实则是乡土文明的觉醒。当游客争相与村牌合影,当导航软件跳出“花果村”的坐标,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这些细节处悄然着墨。

  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过去常被简化为修路盖楼、招商引资。而一块村牌的设置,却让这场变革回归“小而美”的烟火气。它不追求震撼眼球,却以“选址合理、标示清晰”的务实姿态,让乡村被看见、被抵达、被记住。“著名”后,乡村不再是被城市“路过”的风景,而是有了自己的地理坐标和文化身份。

  一块村牌,三重使命。它是文化IP的孵化器,花果村从古籍中打捞“花果园”的历史,将地名化为湿地公园、钓虾乐园的文旅招牌;它是城乡流量的转换阀,村牌为游客标注“诗与远方”的入口,“娜姐的小院”假期爆满印证了流量变“留量”的可能;它更是治理效能的试金石,政府以标准化服务纾解乡村的无名之困,让每一寸土地都有名有姓、有尊严地生长。

  热忱之下,亦需三思。若村牌只追求“网红式打卡”,却忽视地名背后的历史钩沉,文化便可能成为空心标签;若只管立牌不管维护,或因“颜值内卷”互相攀比,就可能消解初心。因此,乡村“著名”的意义,不在立多少牌子,而在护多少根脉。

  未来的村牌,或可添一笔数字注脚:扫描二维码,能听乡音乡史;点开导航图,可寻农家土产。另外,村民自治议事会上,村牌设计能否由百姓投票?其维护基金可否用集体收益反哺?唯有让村牌从“政府工程”转向“共治舞台”,才能激活乡土社会的内生动力。

  海子在诗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一块块村牌的树立,留住的是乡愁,连通的是记忆与未来。乡村振兴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被擦亮的村庄名字里。

【作者:白木】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