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教授跨界当“红娘”|科产融合闯新路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王佳怡
“昨天在汨罗农机企业呆了一天,今天赴双峰对接企业需求,明天还要去长沙企业进行技术会诊。”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戴宏亮的日程表,被企业走访排得满满当当。
教授不呆在学校实验室搞研究,三天两头跑到企业去干啥?答案藏在戴宏亮的另一重身份里: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技术经理人。
作为湖南“4+4科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聚焦工业“五基”等,肩负着服务湖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要做好服务,就得打通科技与产业的‘堵点’。我们探索出的办法之一,就是聘请高校教授当技术经理人,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让科技成果在湖南落地生根。”该中心副主任余金清说。
“技术经理人”自2022年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以来便备受关注,其主要职责是为科学家和企业“做媒”,推动科研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因此这一群体也被形象地称为科技与产业之间的“红娘”。但聘请教授当技术经理人,从全国范围来看还不多见。这一探索成效如何?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连日来,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角色转变 由“企业找专家”到“专家找企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果转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可现实中,由于创新链条上的供需未能有效贯通,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
“以前企业带着问题找高校,常因需求描述不清、技术匹配不准白费功夫。”余金清介绍,如今技术经理人主动上门,带着专业技术和行业经验,能把企业的“模糊需求”变成“精准方案”。
和戴宏亮一样,郭栋才也有着“高校教授+技术经理人”的双重身份。他专职服务湖南石化产业链,日常就是对接石化企业、凝合共性技术需求,再组织研发团队攻克难题。
去年下半年,郭栋才走访昌德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时,了解到企业在生产醇醚类产品过程中,生产工艺方面正计划优化升级。利用深厚的行业积累,郭栋才为企业精准匹配到湖南大学罗潇教授团队,顺利促成技术合作,助力化工新产品新材料产业的延链补链。
经过大半年技术优化,昌德新材料醇醚类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物料和能源消耗指标降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我们每年会更新一些自己技术团队解决不了的问题,去找高校专家合作。”该公司研发总监罗小沅介绍,在郭栋才的“撮合”下,公司与罗潇团队签订了超百万元技术合同,正在推进第二阶段攻关。如果优化目标能全部实现,预计每年可为企业降本近千万元。
“作为专职技术经理人,我重点解决两件事:一是行业‘卡脖子’技术,二是产品进口替代。”郭栋才说,教授当技术经理人,还能起到“风向标”作用——引导更多同行把专业研究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走出实验室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双向赋能 从“摘果子”到“产果子”
科研成果转化并非易事,往往对接了一堆项目,能成的没几个。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探索技术经理人制度,一开始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一年对接服务了上千家企业,谈成合作的只有100多家。
复盘原因后,今年中心调整了策略: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专职者聚焦产业链共性技术,做行业里的“高级智囊”;兼职者则凭借专业特长,像“技术尖刀”一样,逐个击破企业的关键技术难题。
“这一改,效果明显好很多,基本是谈一个成一个。”余金清笑着说。
湖南多丘陵山区,农机装备曾面临“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窘境,尤其是变速箱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戴宏亮以兼职技术经理人的身份,带领团队和长沙中传变速箱有限公司联合攻关,花了两年时间,研制出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用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产品。
“装了这个变速箱的履带式拖拉机,在丘陵山区复杂地形里特别灵活,翻山越岭都没问题,作业效率提升了不少。”戴宏亮介绍,该项目已和湖南农夫机电、益阳富佳科技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
今年,戴宏亮还凭借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机械领域专长,帮多家企业解决了“老大难”:解决长期制约我国AI产业发展的供电“卡脖子”难题,为构建更高效绿色的AI算力底座提供关键电源支撑;研发出20纳米级碳酸钙精准制备技术,实现新能源电池、医用载药等领域高端纳米填料国产化批量生产。
他信心满满地说:“我接下的项目成功率基本上都是100%。”
“转化已有的科技成果,只是‘摘果子’。”余金清认为,从服务湖南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技术经理人的价值不止于此
——他们还能摸清行业和企业的技术需求,推动研发出更多“新果子”。
发展之问 如何让有能力的人有动力?
据观察,技术经理人队伍“留人难”“养人难”是行业普遍难题。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拿出了灵活开放的政策:对专职技术经理人,提供全方位的工资福利保障;对兼职教授,则通过立项的方式给予支持。
不过,想成为中心的技术经理人并没那么容易。根据中心的“精准画像”,他们要么来自产业一线,要么出身高校,得熟悉行业需求、深耕细分领域,还得有项目研发、成果转化或平台运营方面的经验。
“以前跟企业谈合作,最怕前期投入打水漂——跑车间、做检测、出方案,费时费力还没把握签合同。”余金清坦言,这曾是高校教师不愿参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原因。而中心的立项支持,正好打消了教授们的顾虑:只要成了兼职技术经理人,对接企业的差旅费、咨询费全由中心承担;项目一旦落地,还能拿到专项经费支持。
“零成本参与,还有额外收益,谁不乐意?”一位兼职教授笑着说,这种模式让技术转化从“可做可不做的分内事”,变成了“能创造价值的增值业务”。
更关键的是,中心还建立了“全流程考核机制”——不只是看有没有促成校企签约,还要跟踪项目进展,确保技术真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企业来说,这也是‘低风险合作’。”余金清解释,中心全程跟进项目,相当于给企业的技术合作全程“把关”。
“大企业有固定合作资源,我们的技术经理人,要重点赋能中小企业。把中小企业的技术短板补上,就能助力湖南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余金清透露,截至目前,中心已聘请50余名技术经理人,服务了2593家湖南企业,促成338个项目合作,“接下来,我们计划把技术经理人队伍扩充到100人,让更多教授带着技术走进车间。”
“教授当技术经理人的模式能持续吗?”面对记者追问,余金清沉思后回答:“关键在于机制要有活力、资源要有保障。我们也在不断优化机制,向上对接更多资源,确保能服务好湖南的产业发展。”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