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构建协同创新创业新生态,校企园“三联”破题成果转化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张含秀)8日,2025年长沙企业(高校、园区)科协协同创新发展大会在湖南信息学院举行,来自30多所高校、5家园区及近200家科技企业的代表,围绕“科协联动·创新共生——构建协同创新创业新生态”主题,开展深入对话,共绘校企协同创新的生动图景。省科协副主席马文胜,市科协副主席陶红等出席。


“长沙县高校创新创业联合体”的启动,与“长沙市企事业科协联合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基地”的揭牌成立,成为大会的开幕亮点。两大平台的落地,旨在打通高校、企业、园区之间的壁垒,构建常态化协同机制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协同发展,关键在项目落地。在校企合作项目签约环节,“混凝土质量检测具身机器人技术研发”“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高校AI面试一体机系统建设”等七个项目签约,覆盖人工智能、新能源、产教融合、科技金融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源自实际需求、瞄准产业未来,展现了校企合作的务实举措及企校协同创新的广阔前景。

主旨报告环节,湖南省政府参事、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金明以“适应发展路径转换服务于新质生产力”为题,带来了宏观分析。圆桌论坛则以“如何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核心,展开了一场智慧交锋。中南大学蒋言斌教授指出,高校成果转化需破除“唯论文”评价体系,让成果更贴近市场。华自科技苗洪雷副总裁表示,企业最关注的是技术的成熟度与成本,期待高校能提供“交钥匙”工程。湖南信息学院龚芝教授提出,高校可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共享中试基地,为创新提供沃土。中科助英智能科技研究院谢剑斌院长分享案例,强调“技术经纪人”和灵活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关键。对话传递出一个共识:破解“最后一公里”,需要高校的“初心”、企业的“匠心”、园区的“用心”和科协组织的“桥心”。

本次大会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对长沙市企业科协与高校科协深度融合工作特色的集中检阅。在下午举行的对接会上,六场主题分享从产教融合、政策解读、联合育人机制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到科技金融服务,构建了全链条服务视野;企业技术需求发布与高校成果展示,实现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碰撞。

市科协副主席陶红表示,科协会始终当好大家的“娘家人”,通过搭建更多“校企对接平台”和“成果转化桥梁”,解更多“创新发展难题”,构建“高校源头供给—企业应用牵引—园区生态赋能—科协穿针引线”的协同创新闭环,探索一条具有长沙特色的科协组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