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宁乡:农工文旅巧融合,乡村振兴谱新篇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一条条平整干净的柏油路进组入户,一方方怡人的院落在绿树鲜花掩映下整齐划一,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正描绘着一幅恬静淡雅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画卷。

9月26日,2025年第四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在宁乡灰汤举行。宁乡借此东风,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将农业的“绿”、工业的“绣”、文旅的“彩”编织成绚丽的产业锦缎,让古老的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引来四方宾客。

菁华铺乡陈家桥村举行的油菜花田园美食活动。宁乡市文旅广体局供图

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产业新动能

清晨的鹊山村,稻田连绵起伏,农耕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着村民捐赠的手推石磨、风车、犁、耙等传统农具。这些农耕用具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鹊山村活态传承农耕文化的载体。

面对耕地保护意识弱化、乡村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鹊山村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教育为媒、耕地为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该村累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历时五年将闲置的鹊山小学改造为农耕文化体验园。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勤劳、朴实的农耕美德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下田插秧才知道弯腰多累,每粒米都来之不易!”参与研学课程的学生们感慨道。鹊山村开创“实践教学+文化传承+生态与耕地保护意识启蒙”的研学模式,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在距离长沙市区仅一小时车程的大成桥镇,三种非遗体验正吸引着八方来客。素馨香学非遗制香传习馆内,80后非遗传承人陈丽娜和她的丈夫正带着游客体验沩山传统香制作技艺。

“一走进这间屋子,我就有种被疗愈的感觉,”带着孩子来体验非遗制香的黄女士感叹道。

不远处,独上阑珊·草木染工坊宛如一座梦中小院,玻璃灯反出波光粼粼,院内花草轻盈生长,高高晾起的蓝印花布随风飘动。传承人卢兰以家族技艺为基础,结合宁乡本地特色的印花图案,让这项古老技艺重焕生机。

在坝塘镇金河村,76亩的小森林庄园宛如镶嵌在沃野中的翡翠。“我们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孩子们在摘菜、喂蜂、垂钓中触摸自然的脉搏。”庄园负责人陈彩华介绍,这里不仅是亲子研学的乐园,更是村民增收的聚宝盆。从蔬菜水果种植到加工销售,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其中80%是女性。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周边农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年研学营收突破200万元。“以前守着几亩地望天收,现在成了庄园的产业工人。”村民李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宁乡的“花海经济”更是农文旅融合的亮点。今年春季,宁乡多个乡镇、街道的花海吸引了超过115万人次的游客,农旅综合收入已经突破2.6亿元。

在花明楼镇靳江村千亩油菜示范基地,油菜籽渐趋丰盈,紫云英朵朵盛开。种粮大户杨培跃实行油菜、早稻、晚稻三季轮作,去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

灰汤镇的温泉民宿集群,让闲置农房变身“黄金屋”。村民张大叔将自家老宅改造成温泉民宿,每年租金收入超5万元,还通过经营农家菜馆增加收入。“周末房间供不应求,客人泡完温泉,还会买些本地的土鸡蛋、腊肉。”如今,灰汤镇已形成集温泉养生、农耕体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就业3000余人。温泉水不仅温暖了游客的身心,更烧热了村民的钱袋子。

初夏时节,喻家坳乡万亩栀子花竞相绽放,如雪浪翻滚。“我们不仅卖花,更卖文化、卖体验。”红湘肴公司负责人陈玲介绍,栀子花经过窨制成为网红茶饮,提取精油制成口红、香薰,开发出凉拌栀子花等10道特色菜。连续6年举办的栀子花旅游文化节,吸引游客35万人次,带动消费3500万元。“以前栀子花只能卖3元一斤,现在鲜花收购价涨到15元,花农年收入翻了几番。”

沩山漂流。邓兴 摄

工文旅融合:挖掘工业文化新价值

在长沙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交融。穿越千年体验辛追夫人的传奇人生、飞入天宫见证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御驾乘风跟随女娲娘娘炼石补天,为游客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

“表演中运用了很多‘黑科技’,场面宏大震撼,让人大开眼界,”长郡金洲新城中学学生李子晗在观看实景剧《屈原》后感叹。该剧目将真人实景演艺与AR幻影成像技术相结合,通过全息投影、动态水墨特效及舞美灯光构建出一个如梦如幻的“离骚诗界”。

作为工业新城,宁乡推出4条工业旅游线路,既有现代化的智能工厂,也有充满历史韵味的工业遗址,更有将工业元素与科技、文化、农业等元素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新场景。2024年,宁乡工业游共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在三一重工宁乡产业园,游客可以参观自动化生产线,感受“中国智造”的震撼;在关山古镇,工业风民宿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地”。

宁乡发布的五条工业旅游线路,让工厂变身旅游景点。在格力空调智能车间,游客见证机器人精准装配的科技魅力;在彭记坊博物馆,品味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煤炭坝工业遗址,触摸百年煤矿的历史温度。“工业旅游不仅是参观,更是一次深度体验。”彭记坊负责人介绍,游客可以参与手工制作米饺,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2024年,宁乡工业游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为乡村注入现代工业活力。

资福窑千年陶艺与忘不了服饰智能工厂,成为工业旅游新地标。在资福窑,游客体验拉坯、上釉的乐趣,参观陶瓷博物馆;在忘不了工厂,参与扎染、手绣课程,感受智能制造的魅力。“工业旅游让冰冷的生产线变得有温度。”忘不了负责人表示,工厂开设就业见习基地,帮助年轻人了解现代工业。这些项目不仅吸引了游客,更促进了城乡要素流动。

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章喜正俯身案前,手中剪刀如笔游走,红纸翻飞间,宁乡风物、英雄人物、时代变迁一一跃然纸上。虽起步较晚,却凭借热爱与天赋迅速崭露头角,2004年首次参赛即获全国银奖。

“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么好的东西如果我们不传承下去,太可惜了!”二十多年来,刘章喜不断精进技艺,编写多本专著,在近30所大、中、小学讲课,推动多所剪纸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挂牌。

道林镇打铁花表演。宁乡市文旅广体局供图

融合显成效:五大振兴协同发展

产业链条延伸,价值提升。宁乡通过农工文旅融合,实现了产业链价值提升。鹊山村以农耕体验园和研学基地为核心,构建起“文化展示-体验消费-产品销售”的产业闭环。

游客可参与春耕播种、秋收打谷等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选购有机稻米、手工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鹊山IP”。该项目为100余村民提供“文化解说员、体验导师、手工艺师”等创业岗位及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该村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探索水稻+龙虾、鱼、甲鱼等绿色生态种植模式,鼓励规模化种植与合作社发展。25个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后,撬动社会资本投入5000万元,每年为村民创收约500万元。

人才返乡创业,活力迸发。农工文旅融合发展为宁乡带来了人才回流。80后非遗传承人陈丽娜自幼受家庭熏陶,后又广泛探访民间制香老艺人,深入学习并传承宁乡传统制香技艺。

她将制香技艺与文化创新相融合,开发出百余种香品文创,推出制香囊、打香篆、品香道等体验项目,迄今已举办超过1000场香文化传习活动。

像陈丽娜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在宁乡越来越多。他们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思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文化传统焕新,自信彰显。宁乡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让千年文明再现活力。炭河里是四羊方尊与人面纹方鼎的故乡。千年前的文明艳惊四座,为这方毓秀之地增添了无穷意蕴。

如此禀赋之下,宁乡依山傍水处建成炭河古城、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四羊方尊出土点遗址等景点,让青铜文化融入山水画卷。以炭河里文化为元素创作的《炭河千古情》大型歌舞剧,多次刷新湖南省大型室内旅游演出场次、观众数量的纪录,门票销售达5亿余元。

生态环境美化,赋能可持续发展。宁乡通过“农田三变”(种粮小户变大户、小田变大田、一般农田变高标准农田),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田地大小不一、地形不规整等问题。通过田块置换合并,实现了农田“优质、集中、连片”,不仅提升了农机作业效率,还显著提高了农田产出效益。如今,宁乡已成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为农工文旅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办一次会,兴一座城”。金秋九月,湘江之畔。宁乡这片古老而年轻的沃土,正以农工文旅融合为笔,以千年文化为墨,描绘着一幅“业兴、城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第四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成为宁乡向世界展示乡村振兴成果的窗口,也是宁乡迈向更加美好未来的新起点。

双江口镇风景绝美的水杉路。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作者:张禹】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宁乡 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