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之笔,书温暖答卷|长沙民政这五年

相链区块链

编者按

全市民政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和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的部署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管理、建设、业务、服务”标准化为抓手,全面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力推动“温暖、阳光、智慧、务实、平安”现代化新民政纵深发展,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奋力书写新时代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精彩篇章。在全市民政会议召开之际,长沙市民政局联合长沙晚报特别策划 “长沙民政这五年” 系列专题报道,全面展现长沙民政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生动实践。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悦 刘俊

近年来,长沙民政以“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为目标,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完善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格局,有效保障全市近12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牢牢守住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线。2022年,长沙民政获评“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精准救助工作经验先后三次获民政部全国推广。

开题:政策创制

兜底更实、覆盖更广

居住在岳麓区的谢小妹,因遭遇丈夫意外死亡的变故,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观沙岭街道主动上门对她进行了帮扶,让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这些关怀,让我这个外地人在最无助时感觉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这不仅是一份爱心,更是让我坚持下去的信心。”谢小妹说。

长沙着力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让社会救助更有“精准度”。“差异化”健全制度。着重强化社会救助“保基本”功能,先后出台《长沙市临时救助办法》《长沙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长沙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长沙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及救助帮扶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建立健全民政部门统一认定、各相关部门分类帮扶的工作机制,将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专项救助向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等更多低收入人口延伸,为困难群众织密兜底保障网。

我市出台低保、特困办法

“精准化”救助补差。出台《长沙市社会救助申请家庭收入计算评估指导意见》,按照申请家庭人均收入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的实际差额“补差”救助,并率先引入支出性贫困概念,通过支出抵扣、收入核减、标准上浮等方式,重点保障因病、因学等非生活性固定支出远远大于收入的特殊家庭基本生活,进一步提高救助资金使用效益,精准滴灌困难群体。

2023年6月,全国社会救助核对工作推进会在长沙召开。

“标准化”执行落地。全面规范社会救助领域业务流程,发布长沙市社会救助入户调查工作指引、社会救助预警核对工作指引、临时救助工作指引等“标准化”手册,推出面向群众的低保救助、临时救助申领可视化流程,双向强化基层救助经办能力,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破题:机制创新

救助提速、服务增效

雨花区的独居老人张奶奶因中风陷入困境,网格员巡查发现后立即启动救助工作,3天内就完成了特困供养和医疗救助办理等举措,实现了救助“零时差”;天心区的李女士因为家庭变故需要申请救助,通过“救助通”小程序提交材料后,10分钟搞定所有手续;岳麓区的陈爷爷通过手机“刷脸”,足不出户就完成了在保对象认证……

长沙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满意度”。

权限下放提效能。围绕服务对象“进得去”,2019年,长沙探索开展低保特困和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试点;2021年,改革试点在全市范围全面铺开;2024年,低保、临时救助小额发放审批权限下放在全市实现全覆盖。围绕在保对象“出得来”,长沙探索建立长效督查检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区县(市)开展交叉检查,按月对在保对象进行动态预警检查,实现精准救助。

救助专干上门了解困难群众家庭情况。

数据筛查赋动能。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为目标,依托市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长沙构建“网格化+铁脚板+大数据”立体化救助机制。一方面,联动教育、医保、住建等部门,实时共享大病支出、财产变动等42类数据,动态筛查潜在救助对象,精准锁定“沉默少数”。另一方面,面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常态化落实探访关爱,持续加强面对面、手把手救助服务,做实“访民问暖”行动,健全“常态化”走访,做好“高风险”预警,实现救助工作从“被动申请”向“主动服务”转变。

码上办!长沙全面推广“救助通”快速解困难群众急难。

技术创新扩潜能。率先在全国启用“救助通”信息系统,长沙现已建成“部-省-市”社会救助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推动救助申请减环节、减时限,推动救助认证“掌上办”“全城办”,推动社会救助全流程线上化、智能化,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救助样本。截至目前,全市使用救助通37.7万人次,签署核对授权4.4万人次,验证生存状态33.6万人次。

解题:多元协同

从保基本到促发展

住在望城区高塘岭街道熊女士的小女儿花花自幼确诊为脑瘫,需专人照顾,丈夫又因肺癌过世了。“大的要读书,小的又不能自理。”说到伤心处,熊女士忍不住红了眼眶。针对这个特殊的困难家庭,民政部门在一家三口享受低保的基础上,为她的大女儿申请了慈善助学金,街道为她们链接了一个爱心企业,为花花提供尿不湿,并在雷锋慈善超市为熊女士申请了一个就业岗位,让她可以兼顾照顾小女儿。同时,因为熊女士本人精神压力比较大,高塘岭街道民政服务站社工通过专业手法对她进行赋能减压。

长沙着力打造多元协同的工作格局,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包容度”。

五社联动搭平台,助人自助促发展。长沙全面推行“资金+物资+服务”的救助模式,整合全市170个民政社工站、1640个村(社区)志愿服务点、5500余家社会组织,为困难群众提供多样化救助帮扶。大力发展社区发展基金。目前全市设立社区基金1162支,孵化公益服务品牌152个、直接服务“一老一小一困”等特殊群体超30万人次。

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转办转介机制,年均投入超3000万元、实施大型慈善项目17个,涵盖教育、医疗、优抚、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搭建“爱星社”慈善综合平台,198家公益组织、299家社工机构、65家慈善超市、1275个志愿者团队入驻平台,累计募集资金1300余万元、促成慈善项目627个、公益活动4811个,惠及群众近20万人次。

长沙以“五社联动·幸福邻里”为抓手,引导多元主体互动互补。

大力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以项目化的方式,通过整合医疗、教育、就业等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服务”的个性化帮扶,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推动社会救助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年,天心区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单位。

下一步,长沙将以“终端标准化”为抓手,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为支撑,不断提高基层救助队伍的经办能力和业务水平,全面提升“主动发现”精准度;深入实施“访民问暖”走访行动,做实“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大力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实现社会救助由保生存向保基本、促发展转变,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 【编辑:罗悦】
关键词:长沙民政 救助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