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区“乡村著名行动”为乡村地名应用赋能、为乡村产业振兴助力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罗悦)乡村地名承载着一方群众的美丽乡愁,传承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望城区以“乡村著名行动”为契机,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设标、文化保护、信息服务、应用赋能,充分发挥地名价值和传承作用,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乡村地名应用赋能乡村基层治理能力
桥驿路、古驿路、福驿路、麋峰路……最近,桥驿镇居民发现自己每天出入的乡村道路旁“突然”有了路名牌,交叉路口有了指向牌,一直“无名”的乡村道路有了标准的道路名称,外来游客分辨不清方向的路口有了明确的指向标识。
这是望城区民政局按照民政部、省民政厅和市民政局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的要求,组织指导辖区茶亭镇、桥驿镇、乔口镇、靖港镇4个镇开展乡村著名工作,实现“有地就有名”“有名就有标”的成效。
自2023年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区民政局联合各镇通过走访调研掌握乡村地名现状底数,制定乡村地名命名和设标方案,共计命名乡村道路315条、新设乡村地名指向牌600余块、采集上图乡村地名410条。
采集上图信息和标识设置涵盖乡村道路、居民点、美丽屋场、名胜古迹、助农兴趣点等多种类型地名,线上线下全面准确记录呈现乡村地理信息,有效解决乡村地名“有地无名”“导航不精准”等问题,为村民及外来游客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不仅方便日常出行,也为乡村物流配送、公共交通等提供精准信息共享,有力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效能。
乡村历史地名故事承载传承魅力
2024年4月2日,长沙市第一部名村志《凌冲村志》首发仪式在靖港镇凌冲村举行,村志内容包括基本村情、基础建设、村域文化、古迹等方面,村志的编辑挖掘了1929年立的百岁牌坊等老地名和古迹,为村域西围子露营基地等农文旅片区打造和乡村地名命名奠定了坚实基础。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益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是桥驿镇杨桥村2022年以原周氏族塾思益学堂原型打造的思益书院大门两旁的楹联。杨桥村历史悠久,在清代科考中,共走出14名进士、52名举人,被誉为“湖湘进士村”。正如重建思益书院、命名进士路一样,乡村地名命名重在挖掘历史地名价值,让老地名、老村名、老镇名再次“活”起来,让居民熟悉并记住自己身边的地名故事,沉浸式传承崇文尚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乡村地名文化铸造乡土品牌活力
推进地域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重点开发建设靖港古镇、乔口鱼都、茶亭花海、桥驿黑麋峰景区等乡村地名文化特色旅游景点,推出“荷花+小龙虾”特色高效种植养殖示范基地、“主题果园+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果蔬采摘基地体验和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等乡村特色产业,挖掘周之翰烈士故居、湖南和平解放秘密电台工作站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址,打造望城鲌鱼、东城生态椒、乔口荷花虾、云游茶叶、古驿铜鹅等有当地地名标识的特色标签乡土品牌,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岁月钩沉,带走的是时光,留下的是记忆,乡村地名赓续历史文化、蕴含乡土风情,《望城故事》《望见美好、城就未来》《靖港古镇》和“长沙520,爱上黑麋峰”主题活动等文旅宣传充分融合乡村地名独特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地名文化品牌,在各大媒体和网络上形成一定热度,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有效提升乡村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望城区借助“著名”之机,抓好“起名”基础,创新“用名”方式,丰富“扬名”内涵,全方位推动乡村地名应用赋能,多举措加强乡村地名标志设置,挖掘乡村红色地名文化,打造地名标识特色品牌,有效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乡村产业不断发展。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