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信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师生赴安徽多地写生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25日讯(通讯员 陈果 王振宇 刁政泽)品徽州古韵·绘西递春色。4月13日至24日,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2024级环境设计专业师生,由郇海霞、陈果、王振宇、刁政泽四位专业教师带队,赴安徽西递、宏村、守拙园进行写生实践。这场艺术与自然的邂逅,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淬炼,更是一次与传统文化、自然美学的深度对话。
西递古村:行走的“活态课堂”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古村被誉为“明清民居博物馆”。除了建筑风格外,西递古村的自然风光也非常美丽。四周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宜人——每一处街巷、每一栋古宅都是教学案例,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会说话的历史,每一道巷口、每一处檐角都是写生素材。
同学们满怀对艺术的热爱与向往,踏足这片令人心醉的乡土,寻找灵感、捕捉光影,用画笔记录下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瞬间,深入地与这片土地的人文风情和古老村落对话,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厚重,创作出具有古韵和特色的作品。
古银杏树下,白墙黛瓦与潺潺溪流构成天然画室。铅笔沙沙作响,教师示范“取景框构图法”,引导学子将三维空间凝练为二维艺术语言。
写生教学中,老师们耐心指导,从构图的布局到色彩的搭配,从线条的运用到情感的表达,逐一给予专业的建议。陈果老师现场示范速写技法:“线条要虚实结合,既要表现砖墙的斑驳肌理,也要传递徽派建筑的韵律感。”
环境设计专业2班的肖涵华同学感叹:“课堂上学习的构图、透视理论,在这里变得鲜活起来,我对徽派建筑的空间布局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水墨宏村:在青砖黛瓦间临摹时光
宏村被誉为“画里乡村”,层叠的马头墙、蜿蜒的水圳、碧波荡漾的月沼,构成了徽派建筑“天人合一”的活态样本。学生们背着画架穿行于古巷,用针管笔、水彩、马克笔等媒介,记录白墙黛瓦在光影中的斑驳肌理,观察水系规划与民居布局的精妙关系。宏村窗棂上的木雕、庭院里的盆景,甚至石阶上的青苔,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环设3班课代表马梓豪同学表示,这些经历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情感联结,也对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专业教师团队现场指导时强调,写生不仅是技法训练,更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度解码。“徽派建筑中的‘四水归堂’体现了聚财纳气的哲学,天井与院落的尺度把握暗藏生态哲学,这些都可为现代环境设计提供文化根系。”郇海霞教授如是说。
除了个人创作,师生们还围绕“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展开研讨。夜晚的分享会上,大家展示作品、交流心得,碰撞出不少创意火花。陈果老师点评道:“从同学们的画作中,我看到了他们对徽派建筑细节的精准把握,也看到了年轻一代设计师的创新思维。”
守拙归园:在田园诗境中对话自然
守拙园以陶渊明《归园田居》为蓝本,重现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隐逸意境。学生们在阡陌交错的稻田、古朴的夯土墙、错落的菜园中,感悟“守拙”文化中“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设计内核。不同于宏村的精致典雅,守拙园的粗粝质感与自然肌理,为环境设计中的材料运用和乡村振兴项目提供了新思路。同学们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捕捉设计灵感,以画笔续写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在写生间隙,师生们围绕“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展开研讨。有学生提出,可将守拙园的“农艺景观”理念融入现代社区营造,让都市人在钢筋水泥中重拾“采菊东篱”的诗意;也有学生关注到古建筑修缮中“新旧材料的平衡”,认为这对解决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据悉,师生们的写生作品后续将通过展览、设计工作室等形式转化为乡村文创、景观规划等成果,让徽派文化的基因在当代设计中焕发新生。
以笔为媒:让写生成为设计的“源头活水”
写生不仅是艺术的再现,更是设计的积累。在为期十二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每天迎着朝阳出发,直至暮色降临才收笔而归。他们用速写记录建筑的线条结构,用水彩渲染山水的灵动气韵,用素描表现光影的层次变化。同学们兴奋地说:“以前在课堂上学的是理论,而在这里,每一处风景都是立体的教科书,让我们对空间、材质和色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次实践是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学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艺术与文化融合”,通过写生、考察、创作等多元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新力。正如艺术学院院长周增辉总结中所言:“当学生们用画笔描绘徽州的山水民居时,他们不仅在记录美,更在思考如何让传统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将以此次写生为起点,继续深耕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探寻艺术的真谛,让每一次与文化、自然的相遇,都成为滋养艺术心灵的养分”。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