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声夺耳 “乐”动星城 ——评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长沙赛区颁奖音乐会

相链区块链

文|张依然

中国音乐金钟奖作为国家级艺术大奖,始终是声乐领域的风向标。第十五届中国金钟奖声乐比赛长沙赛区颁奖音乐会以“金钟之夜”为名,不仅是一场竞技成果的展示,更成为声乐艺术生态的缩影。4月19日晚这场音乐会以多维度的艺术表达、专业化的评审体系与创新性的文化使命,构建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竞技与传承的深度对话,8位金奖得主纷纷登台展示自己的“看家本领”,尽情展现个人风采与声乐艺术的魅力,可谓新声、鲜声,声声夺耳、入心,“乐”动星城。

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声乐艺术的时空重构

本届音乐会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曲目选择与演绎方式上对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民族组金奖选李奕佳演绎的《忆秦娥·娄山关》、周慧敏演绎的《青玉案·元夕》两部作品,以古典诗词为根基,却通过现代声乐技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又如,王宝在《黄河里划桨船对船》演唱中,将民歌的质朴情感与美声的共鸣技巧结合,既保留了黄土高原的粗犷韵味,又通过音色的层次化处理增强了戏剧张力。这种“古词新唱”的模式,突破了传统民歌的单一叙事,使古典文本与现代审美产生共振。

  美声组的表现则更具创新性金奖得主王谦在《女人善变》(选自《弄臣》)演唱中,不仅精准还原了威尔第歌剧的戏剧性张力,更通过中文译配的二次创作,赋予西方经典以本土化表达。何聪在《不答应也得答应》(选自《运河谣》)演唱中,将意大利美声的华丽音色与中国戏曲的咬字行腔结合,形成独特的“混声美学”。

值得一提的是,民族组金奖得主黄旖林带来的《水灵灵》,展现了声乐艺术的时代适应性,搭建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其嗓音极具辨识度,纯净而明亮的音色恰似江南清晨的朝露,透着天然的清甜。在演唱“水灵灵的山,水灵灵的水”时,她运用轻盈的头腔共鸣,让每个音符都仿佛跳跃在水面之上,让观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与灵动。

二、多元音乐语言的碰撞:从技术竞技到美学融合

金钟奖的竞技属性决定了其技术门槛的严苛性,但本届音乐会却呈现出超越技术层面的美学探索。评分标准涵盖“演唱技巧、艺术表现、音乐理解、舞台形象”四大维度,这种复合型评价体系促使选手必须突破单一的技术展示,转向多维度的艺术表达。

以民族组金奖得主谷河瑶为例,其在《小桃红》的演绎中,不仅以精准的泛音技术还原了陕北民歌的腔调特色,更通过肢体语言,将歌曲中少女怀春的羞涩与奔放转化为视觉化的叙事。这种“声形一体”的表演,超越了传统声乐比赛对声音本体的局限,将音乐转化为综合性的剧场艺术。

  美声组的突破则体现在对“技术工具性”的反思。孙枫在《大江东去》演唱中,刻意弱化了传统美声的共鸣强度,转而以气声与半声技法模拟江水奔流的虚实变化,使西方声乐技术成为中国诗词意境的载体。同时,音乐会特邀嘉宾仇韬兀演唱的《多么快乐的一天》(选自《军中女郎》)以九个High C的炫技性高音爆全场,但这种“技术奇观”并未沦为单纯的感官刺激,而是通过情感递进与角色塑造,将高音转化为人物性格的外化符号。这种对技术表现力的理性驾驭,体现了当代歌者“技能训练”到“艺术思维培养”的转型。

三、声乐生态的革新:从地域赛事到文化使命

本届长沙赛区的意义远超出赛事本身,其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助力重构声乐艺术的地方生态。在280多名参赛者中,既有省内院团的专业歌手、音乐院校的青年教师,也有海外归国的青年才俊等,这种多元背景的碰撞,使比赛成为声乐人才流动的“枢纽站”。例如,十二届“金钟奖”湖南省金奖(民族组)得主陈倩,原为桂阳电视歌手大赛冠军,她的歌唱中展示出扎实的京剧演唱功底和民族声乐基础,既完成地域音乐文化的学术化呈现,也体现了青年一代歌者对民乐演唱技术的审思与探索。

  音乐会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在于通过外国经典曲目与中国原创作品的并置,悄然完成了一次文化输出。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女高音歌唱家、梅花奖与文华奖双料得主陈小朵作为特约嘉宾,倾情演绎了两首作品:第一首《莲灯》是歌剧《林徽因》中一首超高难度咏叹调以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近现代音乐语汇的交织碰撞为基础,重新解读和诠释东方美学精神。歌声将中国文人音乐的“虚静之美”与西方歌剧的戏剧结构融合,这种“新东方主义”美学去年长沙在联合国中文日民乐音乐会(如张芝明的《千里潇湘》)中已有先例,而金钟奖的平台使其进一步主流化。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我和你》原唱:陈小朵的旋律同一舞台回响时,中国声乐艺术正在以更自信的姿态参与全球文化对话。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共通语言。这场“金钟之夜”,注定将以复调的形式,长久回荡在长沙声乐艺术的历史记忆中。它以声乐为媒介,完成了多重文化命题的共时性,用创新表达调整传播方式,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自信答卷。

【作者:张依然】 【编辑:肖舞】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