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永和古镇,感受菊花石之美
全裕高
初冬时节,由长沙市文联组织的“党建引领、文艺赋能乡村振兴”采风创作活动在浏阳市永和镇进行,我有幸成为队伍中的一员,与市内部分知名作家、摄影家共同走进乡村,发现自然之美,记录精彩瞬间,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在永和生动实践的浓厚氛围。
永和镇,位于浏阳市东部,自然资源禀赋,有“中国菊花石之乡”的美誉。这里曾是湖南的老工业基地,浏阳磷矿、七宝山硫铁矿、永和磷肥厂,这些全国知名的企业,如同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湖南老工业辉煌的厚重记忆。浏阳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终点、生产的第一根冰棒、建造的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在永和,浏阳有很多的第一都出现在永和镇。
昔日的繁华早已消散,转型的阵痛逐渐褪去,今天的永和回归到宁静与平和。行走在永和的集镇上,早期的工业遗存随处可见,有的原样留存,部分改造转型。宽敞的街道车流如梭,依旧繁忙;两旁的店铺开门迎客,人流熙熙攘攘。店铺中数量最多,最吸人眼球的,还是那各式各样的菊花石堂馆。
在磷矿路南侧有一处体型庞大、造型独特的建筑尤为抢眼,那便是让心灵沉醉的中国首个菊花石主题博物馆,是当地匠人、馆长谢文才个人出资修建的,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馆内有在国家文物局备案的藏品320件,菊花石雕珍品100余件,2017年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步入菊花石博物馆,犹如跌进梦幻般的时光宝盒。馆内陈列着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菊花原石及雕品,它们或含苞待放,或羞涩半掩,或盛开如炬,或灿烂如辉。每一朵菊花皆是天然形成,纹理清晰,神态逼真,巧夺天工,像是在岩石中倾情绽放,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菊花石,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大地的诗篇,是岁月的画卷,也是上天馈赠给永和最珍贵的礼物。那永不凋谢的“花朵”,见证了地球亿万年的沧桑巨变,承载着岁月的厚重;那细腻如丝的纹理,宛如仙女织就的锦缎,又似画家笔下最精妙的笔触,蕴藏着远古的秘密。它们安静地躺在展柜中,以其独特的姿态讲述过往的故事。
在这里,女承父业的“00后”副馆长谢致俐,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菊花石的种类、形成过程和馆藏精品的创作过程、艺术价值等。菊花石为天然稀世珍品,又名“石菊花”,产于湖南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中,因2.7亿年前地质运动而形成。石头内部含有天然白色菊花形矿物结晶体,可谓是“取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矿石,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宝玉石类,它集珍、奇、稀、美四绝于一身,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而菊花石雕则是中国四大名雕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漫步在滨河路上,透过橱窗,一件精美绝伦的菊花石雕艺术品深深地吸引了我的视线,抬头看下门牌,原来是周贤耀菊花石艺术馆。走进馆内,琳琅满目的菊花石雕艺术品挤满了有限空间。正在创作的非遗传承人周贤耀老师,见我们进来,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儿,与我们热情地交谈。
周贤耀,生于大溪河畔的八零后,自幼浸润于菊花石雕非遗艺术的芬芳,十五岁开始跟随堂兄学艺,从相石、寻花,开花,凿坯、精修、抛光打磨到上油、配底座等基本技艺入手,勤学不辍,技艺日益精进。二年后,独自创建工作室,苦练一刀一凿,深研多种雕刻手法融合,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追求艺术精湛的路上,周贤耀没有停歇,他遍访豫浙闽和北上广等地,到处拜师求学,博采众长。2017年,又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继武先生为师,潜心钻研镂雕、浮雕、圆雕和线刻等手法,技艺更上一层楼。岁月流转,石屑飞扬,他秉承匠心,不断创新,将各种非遗技艺融入菊花石雕之中,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的石雕作品,栩栩如生,形神兼备,格调高雅,独树一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石雕艺术的魅力。
历经二十五载春秋,周贤耀用自己的聪慧和勤劳的双手,书写着对菊花石雕和非遗技艺的执着与传承,成为浏阳市菊花石雕十佳传承人,也获得众多匠人、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荣誉加身,他依然谦逊如初,以匠心雕琢时光,以激情奉献行业,以初心坚守传承。他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阅读名著,参观展览,只为让作品更加多元,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在即将离开周贤耀菊花石艺术馆之际,我轻轻抚摸着一件菊花石雕品,感受着它的温度,那是来自大地深处的温暖。在这温暖中,我读懂了匠人的坚守与等待,读懂了菊花石雕艺术品中那蕴含的深情和艺术魅力。
作者全裕高:现居长沙,现为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省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省老干部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沙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沙乡村振兴特约通讯员。有数以百计的摄影及文艺作品在各类赛事中获奖和媒体上发表。多家媒体签约摄影师。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