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长沙非遗朋友圈 | 山水洲城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今年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问世百周年。橘子洲头,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以其雄伟的姿态成为城市的精神坐标,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瞻仰。
而与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相距仅几百步的长沙非遗馆,宛如一座璀璨的文化宝库,静静诉说着湖湘大地源远流长的非遗故事。两者近在咫尺,却跨越时空,构建起一段奇妙而深厚的文化关联。
“长沙的非遗,世界的风景”。在这道风景中,这是一道亮眼的光芒。
一
长沙非遗,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隐秘陪伴。
1958年4月12日,毛泽东踏入长沙坡子街的火宫殿。在这里,他品尝了火宫殿的臭豆腐,并由衷称赞:“火宫殿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一评价,宛如一阵强劲的东风,助力长沙臭豆腐从长沙本土的小众美食,迅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成为备受瞩目的美食名片。如今,火宫殿臭豆腐制作技艺已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毛泽东的赞誉无疑是推动这一非遗美食传播发展的重要力量。
早些年上演的《恰同学少年》电视剧中,在长沙求学的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蔡和森在学校门口的臭豆腐摊上聚会,生性爱洁的萧子升对“闻起来臭”的臭豆腐避之不及,毛泽东却对蔡和森表示,“如此美味,他是没这个缘分享受咯”。虽然这是剧本的“杜撰”戏份,但却合乎情理。
在毛泽东去安源的路上,其路途中所持的雨伞是李立三所赠。当然,也有说是他在游学时曾在宁乡石仑关遇暴雨,伞散架后获当地李家伞铺赠伞,而此番去安源的油纸伞也是源于此。
而他所穿的一身蓝布衣服,因当时其公开身份是一学校校长,因此《毛泽东去安源》的作者刘春华创作油画时,给毛泽东采用了长衫形象。虽然毛泽东看过该作品后表示自己“当时并没有这么好的大衫,而且还是旧的”,而按照毛泽东的穿用习惯,或者衣服材质就是浏阳夏布也并非没有可能。
二
毛泽东点赞花鼓戏,从此世人皆知《浏阳河》。
湘剧、花鼓戏,是湖南非遗剧种中的瑰宝。在1986版《西游记》中饰演“观音菩萨”的左大玢是一名湘剧演员,她与毛泽东因湘剧结下了一段忘年交。1959年,左大玢在湖南为毛泽东表演湘剧《生死牌》,饰演主角王玉环,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泽东还曾询问左大玢姓氏相关问题,有一回还告知左大玢的“玢”其实有多种读法,除了读bīn,其实还可以读fēn。
毛泽东还对一些花鼓戏作品的发展和命名产生过影响。1950 年冬,长沙市工人文工团排演了花鼓戏《田寡妇看瓜》,其曲调《送瓜调》被用于《双送粮》中。1951 年,《双送粮》在北京汇报演出,毛泽东观看后很喜欢,并为之起立鼓掌。后来,该剧第三段被单独分离出来演唱,以第一句歌词 “浏阳河” 作为歌曲名,经典民歌《浏阳河》由此传唱开来。1958 年,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带着《三女抢板》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毛泽东观看后将其剧名改为《生死牌》。
长沙非遗也印刻很多毛泽东的元素。花鼓戏《老表轶事》根据毛泽东亲戚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故事梗概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知识分子文有章得知毛泽东是其嫡亲老表后,写信想谋个建设厅厅长职务,毛泽东派毛岸英回乡考察后,予以婉拒。该剧自2002年上演以来,荣获多项大奖。
湘剧弹腔《沁园春・长沙》,通过独特的唱腔、精湛的表演,生动演绎出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豪迈场景,让观众在欣赏艺术表演的同时,深切领略到伟人的风采与情怀。
1955—1959年间,毛泽东多次乘坐“华山”号蒸汽机轮和“航海”号内燃机轮畅游湘江。湖湘古木帆船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芳德,凭借着模糊的照片和深刻的记忆,精心打造出还原度极高的“华山”号和“航海”号船模。每一个部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纯手工雕琢的细节生动再现了当年船只的风貌,那段与毛泽东紧密相关的历史也得以鲜活重现,这些船只也因此成为湖南独特而珍贵的红色资源。
三
坐落在距离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几百米的长沙非遗馆,建筑的前身是始建于1917年的橘洲客栈。
1917年9月30日,毛泽东曾与同学罗学瓒等16人租两条小船,环游长沙水陆洲。当时橘子洲上已有橘洲客栈,毛泽东等人在环游橘子洲过程中,应该经过此地,甚至可能还去问询过客栈住宿的事情。
1956年5月30日,毛泽东从猴子石河段出发,游到了橘子洲头西侧。1974年10月17日,毛主席曾去橘子洲头视察。
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渊源,依托橘子洲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长沙非遗馆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非遗体验活动。长沙非遗馆近期发布的“橘洲深处去”研学路线巧妙地融合了橘子洲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游客首先来到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前,瞻仰伟人风采,而长沙非遗馆里所呈现的各种非遗场景,正是青年毛泽东成长环境的生动写照,是对红色文化的有力补充和丰富。两者相互结合,能让游客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青年毛泽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使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深化。
长沙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366项,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9项、44项、171项。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理念下,长沙坚持“全球视野、中国故事、湖湘文化、长沙表达”,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走在前、作示范,让长沙文化走出去、让世界元素涌进来。
这个暑假,长沙非遗馆“山泽蕴巧·浏水传薪”“楚沩拾遗·风华寻迹”亲子研学之旅将招募亲子家庭走进宁乡、浏阳,探访伟人足迹、古镇遗韵与非遗技艺。研学将沿着1917年毛泽东游学宁乡的足迹,走进石仑关毛泽东游学旧址,参观许家老屋与350年古枫树驿站,追寻伟人调研求索的足迹;在道林古镇漫步老街渡口,参观红色收藏馆,聆听红色故事;探寻千年资福窑,品味宁乡花猪肉,体验纹样拓印、姓氏陶牌篆刻、古法扎染等特色手作,沉浸式感受宁乡古镇红色文化、历史底蕴与匠心精神;走进浏阳,夏布文创中心、菊花石公馆、白沙古镇、张坊镇乡村振兴非遗就业工坊等地,品味地道浏阳蒸菜、探访百年豆腐作坊,亲手体验夏布织造、古法造纸、油纸伞彩绘等传统技艺。
此外,长沙非遗馆还将开展湘绣轮展活动,设置湘绣技艺共创区,邀请游客接力绣制《沁园春・长沙》湘绣作品,线上还同步推出数字展示页面;核心展区陈列《毛主席去安源》湘绣作品,搭配抽取式问答抽奖,以趣味形式展现红色文化与湘绣技艺的融合,吸引游客深入参与。
毛泽东对长沙臭豆腐的赞誉与畅游湘江的印记,不仅为长沙非遗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厚度与红色底蕴,更使其成为湖湘文化中永恒而璀璨的篇章。从这一特殊视角看,毛泽东堪称长沙非遗的卓越“推荐官”。
当前,长沙正全力答好“两个融合”命题,擦亮“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三张名片。非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属性,有着丰厚的革命文化属性,同时广受到年轻群体青睐并获得国际认可——非遗正是擦亮这“三张名片”的重要载体。
毛泽东与长沙非遗的故事,以其独特的文化感召力,持续吸引着人们追寻体悟,让湖湘非遗在新时代绽放隽永魅力。
作者/张军 郑湘平 黄旭
编辑/尹玮 校读/肖应林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