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三宫格里,藏着我们对“自己去看”的向往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最近这些天,朋友圈被一个AI三宫格图片给刷屏了。图片上的背影、山海和眼神,还有那经典的台词:“山的那边是什么?你不用告诉我,我会自己去看。”

方法非常简单,只要打开豆包app,把你的图片和Prompt(提示词)扔进去就行。

一时间,或文艺,或真诚,或抽象,各种真情实感、插科打诨在朋友圈此起彼伏。

深究这股风潮突然兴起的原因,有人觉得只是纯粹好玩,有人表示喜欢AI生图的质感。但麓山君想,大家是被“自己去看”这四个字戳中了。

朋友圈流行的AI三宫格。资料图片

麓山君认为,大家选择这一方式,与其说是因为这些带着旧日胶片质感的画面里坚定的背影、辽阔的山海与向往的眼神中蕴含的艺术感,满足了大家平凡生活的电影化和戏剧化,不如理解为这是我们在用戏谑方式书写的心灵宣言,浅显的展示中蕴藏着对抗浮躁、实现自我的深层心理诉求。

这股风潮中最让人动容的内核,是对被动接受的拒绝和主动探索的坚守。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从前拥有了更多的知识获取渠道,实际上却陷入了算法编织的层层茧房——打开手机,到处全都是标准答案:旅游APP一搜长沙,立刻弹出最佳打卡点,在哪拍照角度最好、几点去人最少都标好了;刷短视频,长沙必吃榜、游玩攻略一条接一条,连吃碗粉都有人告诉你“哪家店加什么码最好吃”。

而朋友圈里那些AI三宫格里走向山里海边的背影和“自己去看”的宣言,正是对信息茧房的无声拒绝。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爬岳麓山要找没开发的野路走,因为“跟着攻略走,看到的都是别人看过的风景,没意思”;老口子去茶馆,从不点网红推荐的各种产品,而是要自己选择,“不想重复别人的口味”……这些小事里,映射的都是我们天生的那份好奇——总想去亲自走一走、看一看、尝一尝。

全民热衷AI三宫格创作的背后,是现代人对“自我认同”的深切追寻和致敬理想。

当我们将影像融入AI程序,然后写上这些让自己内心感动的台词,实际上也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别人展示自我,然后在这纷繁的世界上,找些能懂自己的人:格子间里敲键盘的你,上传图像让虚拟的自己奔向海边,是在诉说对自由的向往;在家中被催考公找稳定工作的她,在三宫格配上台词“不用你说我该走哪条路”,表达的是选择的渴望。

在这里,三宫格成了简洁而有力的自我名片——不需要长篇大论,只用几张图、三句话,就找到了自己的小位置,让别人心有戚戚,看出“哦,他跟别人不一样”。

更难得的是,这场虚拟探索承载着大家内心的勇气迸发和心理储能。

把山的那边当念想,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压力里给自己寻找初心。职场的KPI、生活的苟且和工作的琐碎或许会暂时磨平棱角,但三宫格画面里那束朝向未知的光、那个奔跑的背影,总能悄悄唤醒内心的热忱。

就像有人在加班深夜刷到这类作品后,开心地订下周末的徒步计划;有人一直彷徨工作的选择,却通过“自己去看”简单几个字重新明确了人生方向——虚拟里的“去看”,是在为现实里的“去做”积攒勇气。

是的,“自己去看”的本质,不是要你做多么与众不同的事,而是不要轻易被别人的经验定义,也不要害怕走弯路。

就像AI三宫格里的那些背影,重要的并不是越过山丘,而是出发时那份“自己去看”的心意。山的那边究竟有什么,光靠AI得不到最终答案,别人的精彩描述也无法替代亲身的真实体验。

麓山君确信,只要有着这一份向往,就终究会让我们在现实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记者/李广军

编辑/尹玮 校读/肖应林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作者:李广军】 【编辑:尹玮】
关键词:AI;AIGC;人工智能 AI;AIGC;人工ai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