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年假休了吗?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你的年假休了吗?”

每年七、八月,便步入休年假的高峰期。同事之间见面,第一句问候也成了这话。

这句随口的寒暄背后,某种程度上是快节奏社会里人们的普遍困境——我们早已习惯了把“忙”当作生活的常态。社交媒体上,“996”“内卷”“躺平”轮番刷屏,多少人一边喊着累,一边却不敢真正停下来。年假,这个本应让人松口气的制度安排,就这样被“束之高阁”,甚至成了某种“奢侈品”。有人不敢休,有人不会休,有人休了却比上班还累。

好好休年假,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它关乎个人的身心平衡,更连着社会效率与幸福感的底色。在这个“永远在线”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如何让年假真正成为生活的缓冲带,而非换个地方继续加班?

不敢休?那根绷紧的弦

在东亚文化中,我们总把“勤劳”挂在嘴边,仿佛“休息”就是懒汉的标签。许多职场人即便拥有带薪年假,也不敢轻易使用。

要么是“领导没休,同事没动,我哪敢休”,怕被安个“不敬业”的帽子,得了“请假恐惧症”;要么是“我走了,活儿谁接,回来不得堆成山”;还有人觉得“不如换加班费,休假纯属浪费时间”。

我们被训练成“永动机”,仿佛停下来就意味着被淘汰。然而,长期过劳不仅损害健康,还会降低工作效率,影响人的创造力。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同200余名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畅谈交流“县委书记经”时,劝年轻人不要总熬夜。习近平说:“那个时候我年轻想办好事,差不多一个月大病一场。为什么呢?老熬夜。经常是通宵达旦干。后来感觉到不行,这么干也长不了。先把自己的心态摆顺了,内在有激情,外在还是要从容不迫。”

假休了,但没完全休。

就算有人鼓足勇气休了假,往往也落个“休了也白休”的结果。

“特种兵式”旅游——短短几天内打卡多个景点,行程表比工作日程还密,回来反而更累。“居家办公式”休假更绝,嘴上说歇着,手机一响立马弹起来回消息,电脑不离身。还有人逮着假期“报复性放纵”,熬夜刷剧、胡吃海塞,昼夜颠倒,收假时眼窝发黑,比没休还疲惫。

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绝大部分人已经丧失了“真正休息”的能力。我们习惯了被任务驱动,一旦失去外部压力,反而无所适从。真正的休息,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让大脑放空,让身体恢复,让情绪回归平静。

那么,怎样才能让年假不变成“换个地方累”,真正成为给身心充电的“缓冲带”?

敢休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益是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中一项重点内容,《方案》指出,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

这一政策导向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逻辑:只有让劳动者真正“有闲”,才能为文旅、零售、服务等消费领域注入持续活力。

一方面,国家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通过弹性错峰休假缓解节假日资源挤兑,同时延长消费周期;另一方面,地方探索将年假与传统节日、特色活动结合,如“五一+年假”拼出10天长假,既满足家庭出游需求,又分散景区压力。

当我们敢于享受“好好休一次年假”时,生活的烟火才会更绚烂,“消费的春天”也会真正到来。

会休

休息不是懈怠,而是必需。社会需要摒弃“休息=懒惰”的偏见,个人也要学会自我允许。休假不是对工作的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正如运动员需要恢复期一样,大脑和身体的高效运转也依赖间歇性休息。

提前规划,减少“假期焦虑”。提前与同事沟通,确保职责有人暂代,避免休假期间被频繁打扰。明确告知团队“休假期间不处理工作”,必要时设置邮件自动回复。此外,不必追求“完美假期”,允许自己偶尔无聊、发呆,甚至“浪费”时间。

选择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宅家看书、泡茶、冥想,让身心彻底慢下来。去森林、海边、乡村,让大自然修复疲惫的神经。学习一门新技能、尝试手工、短途骑行,用新鲜感激活大脑。与家人、朋友深度相处,弥补平日因忙碌而缺失的情感连接。

关键不是“做什么”,而在于“是不是真歇过来了”。

好好休

休年假,是一场现代生活的自我救赎。在《倦怠社会》中,哲学家韩炳哲指出,当代人最大的痛苦不是来自压迫,而是来自自我剥削。我们自愿加班、熬夜、放弃休假,因为害怕“落后”,却忘了问自己: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好好休年假,不仅是为了放松,更是为了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感。近年来,“脆皮年轻人”“职场摸鱼学”等话题的流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过度劳累的反抗。而真正的改变,或许可以从“好好休年假”开始——敢休,会休,认真休。

同时,个人努力之外,健康休假文化的培育,企业责无旁贷。

领导要带头休假,只有当管理层真正践行休假制度,员工才敢放心休息;建立“不打扰”机制,明确休假期间不安排工作联系,避免隐形加班;提供灵活休假方式,允许分段休假、远程办公等,让员工更自主地安排时间。

从“不敢休”的焦虑,到“会休”的清醒,再到“好好休”的从容,背后是对生活的清醒认知——我们不是永不停歇的机器,而是需要平衡的生命体。当政策为休假撑腰,当企业为休息护航,当每个人都学会与自己和解,年假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充电宝”。

作者/易博奇

编辑/刘丹 校读/李乐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作者:易博奇】 【编辑:尹玮】
关键词:年假;休年假;暑假;假期 年假;休年假;暑假;假期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