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超来了,你最期待什么? | 山水洲城记
当江苏“苏超”以“十三太保争霸”的江湖气息火出圈,湖南人终于按捺不住了!
“为进一步推动长沙市足球运动的发展,发掘和培养优秀足球人才,组建高水平男子足球集训队参加湖南省足球联赛(湘超),现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队员……”7月12日,长沙市足协的招募令一发出,长沙球迷的心一下子热了起来。“期待每周能看一场球”“开打的时候,风里雨里我必到”……网上的留言透着一股子急切。而后,株洲、邵阳等地陆续发布招募令。
麓山君曾分析过《“苏超”启示录:我行!我上!》,探讨了“苏超”爆火背后的密码。而当湘超的战鼓即将擂响,我们心里的期待早已按捺不住。
一
我们期待:一场“全民足球”的盛大狂欢
其实,湖南足球的探索早有先例。2016年,首届湖南省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简称湘超联赛)启动,但它走的是另一条路:以俱乐部为主体,采用“主客场双循环赛制”,目标很明确——优胜球队有资格代表湖南省参加中国足球协会会员协会冠军联赛大区赛。可现实是,职业化路子没能走通:观众觉得“跟自己没关系”,赞助商看不到全民参与的热度,踢来踢去成了“小圈子的游戏”,未形成持续的影响力。
各省的路数已经变了。山东的鲁超、江西的赣超,包括被球迷喊作“苏超”的江苏城市足球联赛,都跳出了“纯职业化”的框框。它们以城市为单位组队,主场设在各地市,观众看的是“自家球队”,喊的是城市荣誉感。这种接地气的玩法,让球场边多了带孩子看球的父母、成群结队的学生、卖烤串的大爷。湖南足球要火,不能只盯着职业赛场的“金字塔尖”,得往“全民土壤”里扎。
如今的湘超,恰恰站在这样的转折点上。正如长沙足协的招募令上的报名条件:16岁至40岁、身体健康、适合参加对抗性剧烈运动的、有较好足球基础的各企事业单位职工、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退役职业/专业运动员、外地上学的长沙籍学生,以及其他社会足球爱好者。这一次,足球不再是少数人的职业,而是所有人的热闹。
二
我们期待:一场“湘味”足球的破圈实验
南京发布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为题带头玩梗,南京对战无锡前打出“踏平花果山,再吃水蜜桃”,无锡则回应“无锡水蜜桃,踢飞你鸭”……“苏超”凭借众多出圈的梗,成功火爆网络。
好赛事从来不止于球场,湘超要出圈,就得把湖南人的“霸蛮”与“灵泛”揉进每一个传播细节里。
这秘诀藏在浓浓的烟火气里:让茶颜悦色搞场“进球赠饮”,株洲做一把唐人神香肠形状的“加油棒”,球场外支起乌龙山铁板烧,怕是中场休息就要排起长队。
接地气的传播更得下功夫。把镜头对向喊“崽伢子冲”的老爹爹,让本土笑星用方言解说“那个带球的像呷了剁椒一样猛”,剪段球迷拌嘴“你懂个么子咯”的花絮,再请湘剧演员唱段改编的《刘海砍樵》:“刘海哥踢球有蛮叼”,保管比正经集锦更上头。
就像徐州球迷喊“杠杠的”、苏州球迷说“倷伲弗服输”(我们不服输),方言助威最是动人。长沙话的“韵味”、邵阳话的“耿直”、湘西苗语的独特调门,若能做成“湘超方言助威包”,定会火出圈——毕竟,最地道的文化表达,才是最硬核的破圈密码。
三
我们期待:一场球赛激活三湘消费
“人人皆是一分子”的可参与感,赋予了苏超在文旅消费和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价值。南京推出“跟着演出/赛事游南京”,凭票据即可享受景区景点、住宿餐饮、商场购物等三重优惠活动;常州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将本地特产与赛事相结合,带动特产销量翻倍;盐城的“观鸟+观赛”套餐预订量超2万单,将自然景观与体育赛事巧妙融合;镇江西津渡夜游客流增3倍,赛事成为城市文旅引流的重要入口,实现了文旅消费的即时转化。
湖南的赛事消费潜力早有印证。2024年省财政厅与体育局共同投入600万元体育消费券,最终拉动交易金额7300万元。湘超完全可以复刻这一模式:橘子洲小火车为持票球迷打折,文和友推出“进球送小龙虾”活动,火宫殿把臭豆腐做成球队应援包——让“看湘超、逛长沙、吃夜宵”成为周末标配。
湖南企业同样可以玩出特色:茶颜悦色推出“梅开二度”双倍奶油限定款,三一重工赞助“最佳防守球员”奖杯命名“工程盾”,株洲唐人神把香肠加工成球迷助威棒。当品牌与城市荣誉绑定,商业价值自然水涨船高。
更深远的机遇在文旅融合。对标苏超“一城一梗”的文旅营销,湖南可设计:岳阳主场推出“登岳阳楼+品小龙虾”套餐;衡阳赛区结合南岳香火设计“祈福足球”;郴州借势女排训练基地打造“铿锵玫瑰助威团”……用足球串联三湘四水,让赛事成为“锦绣潇湘”的流动广告牌。
湘超的哨声即将吹响,你是盼着楼下米粉店老板踢前锋,还是等着茶颜悦色的“进球福利”?还是计划一场“看球+逛张家界”的周末游?
来投个票,让湖南听见你的声音。
作者/刘丹 实习生 钟润荷
编辑/尹玮 校读/肖应林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