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长出的治理智慧:一位基层书记的民情手札 | 山水洲城记
曾经在长沙西部宁乡市的晨雾中,大成桥镇的田埂上常常能遇见一位沾着露水的书记——贺伟。最初认识大成桥镇,是因为这里煤炭过度开采、地质踏空,要向国务院写好情况汇报。最初认识贺伟,是听说大成桥镇的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做得好,他陪我几次调研。
贺伟的这本《群众主体:乡镇党委书记的基层治理笔记》,就像田间地头随手可掬的溪水,清冽中带着土地的温热,将中国乡镇治理的复杂图景,化作一幅幅带着烟火气的水墨长卷。
走近群众更走进群众
面对信访这个基层治理的“戈耳狄俄斯之结”,贺伟没有选择快刀斩乱麻的蛮力,而是如绣娘穿针引线般梳理矛盾的经纬。在“老上访户”家门槛上的泡茶里,他读懂了群众未被听见的诉求;在深夜办公室的灯光下,他摸索出“屋场夜话会”的沟通密码……这些带着露珠的治理智慧,让刚性制度在乡土社会的土壤里生长出柔韧的根系。
在他反复和我提及的干部们脱下皮鞋换雨靴等细节中,我看见的不仅是工作作风的转变,更是基层治理者认知坐标的位移。贺伟笔下的基层干部,不是高居庙堂的施政者,而是挽着裤脚丈量土地的耕耘者,这种身份的自觉重构,恰是“我是大成人,我为大成好”的“干群一家亲”最生动的注脚。
创新治理更用心治理
在美丽屋场建设的工地上,脚手架支起的不仅是房屋的骨架,更搭建起群众参与的民主平台。贺伟将决策权交给村民议事会的过程,像极了湘绣师傅教徒弟分线——把治理的丝线一根根交到群众手中。这种“参与式治理”的实践,让原本冷冰冰的行政指令,变成了热气腾腾的集体创作。
当移风易俗遭遇千年积习,这位书记的破题之策充满东方智慧:用“支部扎桩、社团织网、三员共治”构建乡村治理机制,以“功德银行”重构道德激励机制。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制度创新,既非对现代治理理念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对传统治理方式的简单复归,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生长出的“第三道路”。
组织起来更团结起来
笔记中关于志愿者队伍的记述,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看到的“蚂蚁搬家”——看似微小的个体行动,终能垒起社会治理的坚固堤坝。当留守老人成为义务巡逻队员,当返乡青年变身创业导师……这些动人的治理叙事,诠释着“组织起来”的深刻内涵:基层社会的韧性,恰恰在于将每个原子化的个体编织成命运与共的网格。
在后记的惜别文字里,我读到了比政策文本更珍贵的治理心得:五年时光沉淀的不仅是经验,更是对乡土中国治理密码的领悟。当贺伟将乡镇党委、政府的钥匙交给继任者时,交接的不仅是一个权力,更是一本写满批注的治理“密码本”——那些在田间地头、家长里短中破译的治理基因。
这本沾着露水与泥土的治理笔记,恰似湘江支流中的一泓清泉,将中国基层治理的深层脉动化作可触可感的文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治理智慧不在文件柜子里,而在群众递过来的搪瓷把缸中,在深夜调解时的和言细语里,在美丽乡村的袅袅炊烟中。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基层注脚:当治理回归土地,制度便有了温度;当干部扎根群众,政策就生了根系。(作者唐曙光系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调研员)
编辑/尹玮 校读/谈梁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