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论道“琢光”,全国优秀校长破局“教育焦虑”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不谈高考是诈骗,只谈高考是笨蛋。

教育既需“唤醒”,更需“琢光”。

只有慢、只有从容,才能让思考真正发生。

……

10月下旬的长沙,岳麓山下,一场关于基础教育破局的思想交锋在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上演。六位来自全国优秀中学的领头人,带着他们深耕教育一线数十年的思考与实践,与300余位全国优秀教育专家、名校长在全国优秀中学校长研讨会上展开观点碰撞,金句频出,为当下的教育焦虑,提供了重新审视的视角与缓解的智慧。

10月21日至22日,全国优秀中学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在长沙举行,业内大咖进行交流和观点碰撞。张炎炎 摄

在“分数”与“未来”的夹缝中,教育如何自处?

内卷、焦虑。当下,教育正面临着普遍性挑战:学生学业负担重、自主时间少、心理压力大,而学习效能却未达预期。

一边是全面发展、创新能力的时代需求,一边是中考、高考的重重压力。

“不谈高考是诈骗,只谈高考是笨蛋。”兰州市第五十九中学(兰炼二中)校长王玉在圆桌讨论时的这句话,可能是当下教育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晰“什么是教育”。

在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党委书记向雄海看来,教育不只是灵魂的“唤醒”,更是持续地“琢光”。他以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的名句“每块石头里都有一座雕像,只等待雕刻家去发现”比喻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待琢的原石,而教师则是那个识别其独特光芒并以精湛技艺将其呈现于世的“雕刻家”。

30多年一线教育经历让他坚信,教育既需“唤醒”,更需“琢光”。教师与学生同为成长的主体,在双向影响、彼此促进中,不断走向生命的丰盈与完整。

“心向未来,琢光而行”,以融合“唤醒”的教育温度与“琢光”的教育匠心,回应教育之问。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32年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一理念的系统演进:1993年至2012年,学校以“国有民办”体制创新为“琢”,点亮体制潜能之光;2012年至2024年,学校推动集团化办学,托管14所学校,以均衡优质为“琢”,辉映教育生态之光;2024年起,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学校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数据治理与精准育人为“琢”,回应强国建设之光。

在“心向未来,琢光而行”办学思想指引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艺术和智慧。“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成就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培育完整的人,并最终让每一个生命去温暖和照亮世界。”

这一理念正转化为麓山国际教学细节:学校推行“六阶六化”高阶思维课堂,建立靶向式成长导航系统。评价不是终结性的判决,而是过程性的“琢光罗盘”。2024年,学校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正是对这种“不急不躁、精准育人”理念的认可。

“教育的真谛在于让生命在舒展中成长,在关爱中绽放。”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党委书记蔡辉森说,教育要办有责任有良心的教育。福州一中推行“六不”管理,不搞考试排名、不周末补课、不晚自习上课……这些看似“退”的举措,实则是为了更本质的“进”:把时间还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不当“工业流水线”,教育的“农业”节奏如何被尊重?

“拼时间、强控制”的粗放式教育,制造了太多疲惫的“优秀学生”,也制造了普遍的教育焦虑。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叶圣陶的这句话,戳中了当下教育的痛处。育人正如农业育苗,讲究时节、土壤、气候,需要等待与陪伴。

“只有慢、只有从容,才能让思考真正发生,才能让每个学生内在的潜能光亮呈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的话掷地有声,更是对“琢光”教育理念的高度认可。

这位网红校长,曾在2021年全国两会的委员通道接受采访时,因“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的观点广受关注。

“教育就是要通过慢的智慧和艺术,让每一个人的生命之光呈现。”如今,面对全国各地而来的中学校长,他的点评引人深思:只有认识教育“慢”的价值,才能增强教育的自信和定力,才能在面对现实巨大的牵拉时,保证教育方向不偏航。

在深圳市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教育的“慢”转化为“顺应”二字,落实在每一个教育者身上:通过“优势系统化”的教师培养机制,让教师成为学生天赋的发现者与点燃者。该校党委书记刘春景说:“‘顺性’不是放任,而是深度理解;不是无为,而是更高明的作为。”

在麓山国际,向雄海用两个细节诠释“慢教育”:坚持21年的学科奥赛培养,不追求速成,而是搭建平台、自主培养,五大学科国赛均有斩获,2人获得全国金牌并入选国家集训队,6人获得全国金牌,12人获得全国银牌;麓山足球队五次问鼎全国,两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赛事。他说:“这就是‘慢’的教育智慧。”

麓山足球队是麓山国际的一张校园名片,也是“慢教育”的生动诠释。学校供图

AI时代,教育如何培育适应未来的人才?

当知识获取变得轻而易举、当人工智能写出高分作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必须重新定义。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戚业国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最大的影响是人才标准的变化,而非技术本身。”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校长张海峰回应:“我们要培养的是精神的引领者、经济的领导者、科技的创造者、文化的传承者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者。”

泉州第五中学以培养“具有海丝精神的时代创造者”塑魂,通过构建跨学科、跨类别、跨时空、跨地域、跨人机的“五跨”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全球视野与本土根基之间找到平衡。

“未来教育最不可替代的,依然是‘生命与生命的温度’。”在石家庄二中党委书记宋伟看来,教师弯下腰听学生说话的耐心,学生发现自身潜能时眼里的光,是“生命自觉”在回应未来需求。

“使命从不是口号,而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坚守。”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校长袁红霞的“使命教育”让知识有温度、成长有力量、人生有航向。

从“独秀”到“共荣”,教育均衡如何破局?

教育的焦虑,很大程度源于资源的不均。

2025年,教育部推出“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是对县域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流失、生源质量下降的破局之举。

“名校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顶尖学生,更在于贡献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张海峰介绍,泉州五中通过集团化办学、5G专递课堂,精准帮扶48所兄弟学校。

在湖南,2024年启动的”大湘西基础教育帮扶行动”,则是长沙优质教育对全省教育的反哺与担当。

包括长沙市一中、师大附中、长郡中学、雅礼中学、麓山国际等在内的9所长沙优质高中以及15所优质初中、34所优质小学联动,对大湘西地区中小学开展全县域、全学段、全学科帮扶。

这场覆盖大湘西三市州的教育帮扶,是长沙作为教育强市对“全省一盘棋”的使命担当。

教育是“琢光”的艺术,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的话,点明了这场研讨会的深意。

六位书记、校长,六种思考,一个共识:教育需要从“内卷”走向“内生”。

让教育回归生命,让生命回归从容。或许是这场研讨会留给长沙、留给中国教育最珍贵的启示。

记者/张炎炎 实习生/刘新梅

编辑/尹玮 校读/欧艳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作者:张炎炎】 【编辑:尹玮】
关键词:全国优秀校长;麓山国际;长沙;教育 全国优秀校长;麓山国际;长沙;教育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