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丘少班”热的背后推手? | 山水洲城记
“切勿将‘数学领军计划’作为进入清华大学的捷径。”8月29日,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官网发布一则关于“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声明,“近日,我们收到来自社会上对于拔尖人才招生工作的意见,其中对‘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数学领军计划’)存在误读,影响到‘数学领军计划’正常的组织秩序。”
“从未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针对‘数学领军计划’的选拔考试开展培训,也未与任何培训机构合作。”一纸声明背后,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对近期围绕“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丘少班”争议的回应,更是目前部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选拔与培养困境的集中体现。
一
提起“丘少班”,许多家长们并不陌生。近几年,不少家庭从小学四、五年级,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开始为孩子备战“丘少班”了。
“丘少班”是什么?“丘少班”即“丘成桐少年班”。
2021年,菲尔兹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先生联合全国部分优秀中学开办“丘成桐少年班”。在30日的媒体采访中,丘成桐先生说:“我们和各地中学联合开设‘丘班’,不是为了选拔中学数学人才,而是希望为中学数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支持。”
“数学领军计划”是丘成桐先生在清华大学求真书院设计实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面向全球招收中学阶段综合优秀且具有突出数学潜质及特长的学生,每年规模不超过100人,最小初三就能入读。项目采用“3+2+3”培养模式,这也是唯一经过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八年制”专业,从本科连续培养至博士研究生阶段。
橘洲君注意到,声明特别澄清“全国各中学所设立的‘丘成桐少年班’与求真书院‘数学领军计划’的招生工作无任何关联。”也就是说,“丘少班”≠“数学领军计划”。
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设计初衷是通过“数学领军计划”,在常规培养模式和高考选拔制度之外,开辟一条发现和培养数学顶尖人才的通道,“培养中国的职业数学家”。这一计划下沉到十三四岁,旨在尽早发现具有数学天赋的青少年,为国家储备数学、物理基础科学领域的尖端人才。
然而,初衷和现实之间明显出现异化。
清华大学求真书院联合全国知名中学颁发认证的“丘成桐少年班”虽然只有50多个,而且需要各省的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但借着这些“丘少班”的金字招牌,各大教育集团校纷纷给自己颁发“丘成桐少年班选拔基地校”名号,更多的孩子和家庭或主动或被迫卷入其中。
这些少年班本应是培养数学兴趣的平台,却在实际操作中走样变形。
在招生环节,就如同几年前的“外国语特色学校”允许提前招生一样,一些中学很快发现了这可能成为提前“掐尖”招生或者变成重点班的“口子”,能够吸引优质生源,进而提升学校声誉和升学率。
而在培养环节,为了尽可能尽早地在这些生源中发现“初三就能进入清华”的种子选手,不停以考试选拔代替慢慢育人,教育初心让位于功利结果。
二
随着“丘成桐少年班”“丘成桐少年班选拔基地”的设立,一条培训利益链也逐渐形成。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这些特殊班型,纷纷寻求各种培训机构或者私教的帮助,希望通过短期突击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
奥数培训再次升温。
培训市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需求,推出各类针对“丘成桐少年班”选拔的培训课程,这类型的培训费用通常不菲,家长圈熟知,400元/小时为“良心价”,一些收费甚至到了1500元/小时到2000元/小时不等。这些课程往往强调应试技巧和解题套路,与丘成桐先生倡导的培养数学兴趣和挖掘潜能的理念背道而驰。
橘洲君注意到,在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这则声明中,特别指出当前中学阶段数学人才的培养中存在过度依赖奥数,尤其是离不开培训机构和教练的参与,“需要社会公众了解的是,奥数并非数学研究的主流,部分学生因长期应试训练减弱甚至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丘成桐先生本人在8月30日接受采访时甚至建议“规范整顿奥数培训机构”。
但该用何方式取代奥数,对孩子数学素养进行有效培养,一般家长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建议。
提前学、超前学成为标配。
为了应对选拔,培训机构以及相关利益方通过社交平台鼓吹“提前学”“超前学”,小学四、五年级上完初中内容,初中上完高中内容,甚至提前进入高等数学学习成为冲刺“丘少班”家庭的常态。
事实上,除了极少数孩子,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是被迫在过早的阶段接触超出其认知水平的知识,这不仅增加了学业负担,也可能损害他们对数学的真正兴趣。而对于中学老师来说,如何面对一个学习进度不一的50人班级,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值得警惕的是,重选拔轻培养,重分数轻思维,重竞争轻合作,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有所抬头,某种程度上直接冲抵了国家“双减”政策的效果,使教育课程改革、评价改革以及构建健康教育生态面临新的挑战。
三
数学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选拔确实面临现实困境。一方面,数学天赋往往在早年显现,需要及时识别和培养;另一方面,早期选拔又可能加剧教育焦虑,造成新的不公平。
丘成桐先生曾多次表示,“数学领军计划”的目标是发现那些真正对数学有热情、有天赋的学生,而不是通过培训获得的应试能力,明确指出“数学领军计划”非升学捷径,培养目标是职业数学家,需天赋、热爱与刻苦,反对奥数应试化。
然而,在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稀缺的背景下,任何特殊招生渠道都可能被功利化利用。家长们看到的不是培养数学兴趣的机会,而是绕过传统高考、提前进入顶尖名校的捷径和机会,学校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生源,将此作为提前掐尖招生的幌子,同时也给了各类培训机构和私教获取高额利益的机会。这种行为扭曲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初衷本意,更破坏了教育改革的努力。
橘洲君认为,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和丘成桐先生本次发表声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澄清“丘少班”和“数学领军计划”的设立初衷、培养目标,也是给了家、校、社作为教育共同体一个公共的议题。这则声明的背后,事实上抛出了四对关于教育的关系:一是求学问和求升学的关系;二是选拔和培养的关系;三是偏才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四是掐尖招生和拔尖创新人才识别的关系。
四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如何在选拔国家急需顶尖人才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防止良好的探索性改革初衷被功利化的力量所扭曲?
橘洲君认为,要破解当前困境,需要高校、中学、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高校在设计特殊人才选拔和培养计划时,为防止实施过程中被异化,应该提前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督和制衡机制。
中学应当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避免将特殊人才计划简单异化为掐尖招生的工具,真正回归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教育本源,防止“重选拔轻培养”。
家长们更需要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天赋和兴趣,而不是盲目追逐所谓“捷径”,将家庭卷入一场财力和精力的“军备”竞赛。
教育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对培训机构掐尖暗考等行为进行打击,维护健康的教育生态。同时,也需要为真正有特殊天赋的孩子提供适当的发展和遴选通道,做到因材施教。
橘洲君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公平不是对立关系,关键在于各方共同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找到平衡点,既能发现和培养特殊人才,又不造成大规模的教育焦虑和资源分配不公。此外,拔尖创新人才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数学、物理等理科领域,人文、艺体领域早期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一样值得关注。
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声明仅仅是个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构建一个既能发现特殊天赋又不破坏教育公平的机制。这条大中小学校贯通式培养、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探索之路,仍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智慧。
对此,你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作者/扯谭
编辑/刘丹 校读/李乐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