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岳麓山“托塔” | 山水洲城记
平地一声雷!8月17日,在长沙旅游市场沉寂多年的长沙广播电视发射塔,即长沙人口中的岳麓山电视塔,以“长沙之眼”观景平台的全新身份与广大市民游客见面,上演“熹妃回宫”大戏。“网红长沙”又多了一个热门打卡“竞争者”。
寰宇揽胜,很多城市的电视塔都已发展为当地的文旅地标,如上海东方明珠、广州“小蛮腰”和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日本东京塔等。其实,“文化+科技”是电视塔与生俱来的属性,但“文化+旅游”却不是,这需要后天锤炼。岳麓山电视塔就是如此,其旅游事业几经沉浮,如今迎来蝶变,这背后不仅有具体的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时代变迁的综合作用。
一
8月16日,在“长沙之眼”开启试运营的前一日,“托塔山人陈佑哥”心血来潮,在朋友圈写下一阙《望海潮·麓顶揽星城》:
“麓山堆翠,湘波摇碧,层峦叠嶂吞霞。蟠木耸云,长亭倚岫,松涛又落谁家。石径接摩崖,蹑阶凌浩渺,旧迹犹嘉。爱晚亭前,风梳红叶衬秋花。 星垂夜幕初遮,渐灯浮万点,光织千麻。江渚竞帆,群楼璀璨,流光漫染堤沙。灯焰展繁华,彩练横空舞,影动星槎。揽尽千年文脉,足向凤池夸。”
“托塔山人陈佑哥”的真名是陈佑臻。作为长沙广播电视发射中心主任,他就在岳麓山上办公。“麓顶揽星城”于他而言,不全是填词人浪漫的文学想象,更多还是抒发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华灯初上,从他的办公室向窗外眺望,正对橘子洲头,湘江两岸真有“群楼璀璨,流光漫染堤沙”之景。
如今,随着“长沙之眼”向公众开放,“麓顶揽星城”不再是陈佑臻的专属,而是大家都能领略的风华。
看着景点入口处眼前一群群涌入的年轻面庞,陈佑臻的思绪忽然回到了1992年。那一年,他刚刚参加工作,岳麓山电视塔竣工,他们这一批长沙广电新进员工被安排到岳麓山参观,尽管周围还是泥巴路,但眼前这座高耸入云的电视塔还是给了陈佑臻莫大的希望、无尽的动力——人与塔的命运在此交织,广电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未来,正在前方向他们招手。
二
某种意义上,修建岳麓山电视塔这一行为本身,就是长沙文化发展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省会长沙除了原有的湖南广电外,又办起了长沙广电。这些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节目大大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起初,长沙广电信号发射是在市中心,也就是五一路上老市委的顶楼。因其本身楼层不高、周围建筑密集,信号覆盖有限。于是在当时的城区海拔最高点岳麓山修建电视塔,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87年开建,次年便部分投入使用。
事后来看,这一决定颇具前瞻性。毕竟不是所有城市都像长沙一样,在城区核心地段拥有一座高耸山岳。很多城市的电视塔,都是平地而起,相较之下,长沙画风独树一帜。岳麓山电视塔的覆盖半径四五十公里,甚至80公里外也能测试到信号,很好地满足了城区用户的需求。
这一选址也为后来的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岳麓山登高远眺,是长沙人古已有之的传统,如今更进一步,爬山又登塔,视野更为开阔。因此,早在岳麓山电视塔设计之初,就决定要兼具观光功能。这就是第一代的旋转观光厅,它从1992年投入使用,到2013年因设施老化而关闭。
尽管旋转观光厅只维持了十余年,但岳麓山电视塔37年来一直在尽职尽责地履行“本职工作”,即发射广播、电视信号。时至今日,仍有11套广播、1套电视信号在这里传输。以电视信号为例,虽然大家客厅里的电视机可能用不上,但在车载电视时代,那些穿行于长沙大街小巷的公交车上都配有移动电视,它们的信号就来自岳麓山电视塔。
三
当陈佑臻还在山下求学时,他未来的同事、长沙广播电视发射中心副主任艾德军,正在山上奋斗。
1989年夏天,刚刚毕业的艾德军到岳麓山电视塔报到,从此就像麓山红枫一样扎根于此。
艾德军与岳麓山电视塔也是“一眼万年”的故事。门口那条泥巴路,艾德军也印象深刻,彼时岳麓山的旅游资源开发还集中在南半部分,马路只修到云麓峰附近。至于北端的电视塔,周围还保留了田园风光,有很多橘园。电视塔周围的脚手架也没拆除,甚至办公生活区连门窗都没来得及安装。
毫无疑问,刚上山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最令人头疼的便是用水。起初从师大接了一个水泵,可惜后来坏了,便开始了挑着水桶四处乞水的生活。直到景区东门打通,消防车运水直达塔下,这才结束了用水紧张的日子。
电视塔机房是“发热怪物”,常年开着冷空调,哪怕冬天也是如此。当时唯一的空调安在机房,宿舍就成了蒸笼。艾德军只能到楼顶,天台为床、星空为被。相较室内的火辣,此刻露天蚊虫的叮咬显得眉清目秀,也就不予计较了。
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这群年轻人十分乐观豁达。大家心里闷了就漫山遍野地闲逛撒欢,口里乏了就一条小路直奔师大,有时甚至一天往返数趟。只是必须天黑前返回,不然山上伸手不见五指,周围渺无人烟。更重要的是,晚上正值节目播出,这是他们一天中最为忙碌的时候。
四
1992年,随着岳麓山电视塔全部竣工,旋转观光厅也正式和市民游客见面。从此,艾德军的工作便多了一项内容,做好服务接待。比如很多人印象中,电视塔上头是旋转餐厅,其实并非如此。虽然可以用餐,但其实大家吃的是塔下做好的盒饭,没准你当年吃的那份就是艾德军送上去的呢!
旋转观光厅开放初期的客流一般,这和当时岳麓山的整体开发进程有关,直到1993年敞篷式索道建成后,北端才逐渐热闹起来。而电视塔门口真正变得人潮如织是2003年,一场“非典”让广大市民格外重视爬山锻炼。
与客流一道变化的,还有电视塔上的风景。80年代长沙城区规模不大,俯瞰之下,环城皆山,湘浏盆地的地形十分明显,甚至洋湖、解放垸、梅溪湖等处的农田也清晰可见。如今,目之所及,山城关系颠倒,环山皆城,艾德军更是眼见着国金中心拔地而起,一天赛过一天,直至高度超过岳麓山电视塔。
“托塔山人”们最重要的是托住安全。2008年冰灾就是一次大考。当时旋转观光厅上方的金属结构大量结冰,高空坠物的危险不说,南北结冰不对称的问题也十分棘手,一旦重量失衡引发倾覆,后果不堪设想。仅凭电视塔本身职工无法完成全部除冰工作,幸得相关单位支援。
正是出于安全考虑,旋转观光厅因设施老化在2013年关闭。从此,岳麓山电视塔结束了第一个热闹期,淡出了公众视野。
五
在岳麓山电视塔结束对外开放的这些年,随着“网红长沙”的升温,岳麓山的游客与日俱增。昔日黑夜伸手不见五指的电视塔周围,不仅成为长沙城市亮化的关键节点,变得流光溢彩、灯火通明,而且成为长沙人看日出的网红打卡点,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一墙之隔,冷热两重天。看着小年轻们争相抢占最佳观景点的努力模样,艾德军不禁想起,自己这么大的时候也曾欣赏过岳麓山的日落。夕阳余晖洒在橘园里,橘子红了十分诱人。至于日出,上晚班的“托塔山人”们是不敢奢望的。
其实,“托塔山人”们一直没有放弃重新开放电视塔的努力。2025年8月17日,时隔12年后,岳麓山电视塔以“长沙之眼”名义重新亮相。何谓“长沙之眼”?它不仅寓意着在这里大家能全方位领略长沙之美,也见证了长沙的前行与发展。
岳麓山电视塔就是信息时代的文昌塔,电视塔本身就是“文化+科技”的产物,又有岳麓山赋予的“文化+旅游”的千年文脉。成为长沙热门旅游目的地,本就是它的使命。甚至凭借媒体艺术的赋能再现橘子洲焰火的盛况,而在世界上一众城市电视塔中脱颖而出,也不是不敢想的目标。
从1987年建设到1992年竣工,从2013年关闭观光功能到2025年蝶变归来,你手中有哪些关于岳麓山电视塔的珍贵回忆?欢迎以文字、照片等形式留言回复。
记者/尹玮
编辑/刘丹 校读/欧艳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