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六功”推动长沙“网红变长红”
练好“六功”推动长沙“网红变长红”
陈映薇
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聚焦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这一政策与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形成呼应——前者着眼“消费活力”,后者聚焦“服务根基”,共同构建起“强基础、促消费、谋长远”的政策体系。湖南省随即出台配套方案,聚焦数字消费、夜经济等方向,为长沙文旅从“网红”向“长红”转型提供了清晰指引。
政策加持下,长沙文旅已展现出强劲势头。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超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400亿元,入境游客量同比大幅增长,荣登“全球100目的地”“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等榜单。这份成绩,既是过去发展的印证,更需在新政策背景下,通过三维协同持续突破,以练好“六功”实现从“流量爆发”到“价值沉淀”的跨越。
深化“内功”强化“外功”
内功是文旅发展的“里子”,决定城市承载力;外功是文旅传播的“面子”,影响辐射影响力。两者协同发力,才能让“网红”热度有根基、能扩散。
苦修“内功”在于夯实城市核心承载力。以基础设施“加速度”筑牢体验基石。可在热门景区加密旅游专线公交并延长运营时间,增设智能停车场,串联步行绿道与骑行环线。同时推进长赣高铁、高铁西站等重大交通项目,打通“进得来、散得开”的动脉。以服务质量“新台阶”提升消费黏性。借鉴重庆“宠客”理念,在重点区域划定最佳打卡点,设置“长沙温度”服务站,提供便民服务,建立快速投诉响应机制。以业态创新“万花筒”激活消费场景。跳出“单一打卡”模式,在马王堆汉墓推出沉浸式研学项目,在五一广场打造潮牌消费圈,开发工业遗产游、乡村定制游,举办戏剧节、音乐节等活动。
勤练“外功”在于扩大城市辐射能级。以数字新媒体构建传播矩阵。将《恰同学少年》红色演出等内容转化为短视频,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打造“青春长沙”话题,支持本土网红开展“云游直播”,在小红书推出“长沙36小时”打卡攻略。联动超级文和友、IFS国金中心等拍摄“长沙十二时辰”系列短片,让城市形象“破圈”传播。以智能科技点亮城市名片。参考苏州双塔集市“智慧+文化”模式,在下碧湘街等老街区植入AR导览系统。升级浏阳烟花秀,结合无人机编队与3D灯光秀,打造“科技+文化”的视觉盛宴。以节庆活动形成流量磁场。借鉴南京音乐节、青岛啤酒节,将浏阳国际烟花节升级为“三天三夜”狂欢周。
锤炼“软功”锻造“硬功”
文化是文旅的灵魂,实体是文旅的骨架。软功硬功齐抓,才能让城市既有“气质”又有“底气”。
练“软功”固本培基,以文化底蕴铸魂。长沙的魅力,根植于湖湘文化的深厚土壤。需深挖文化内核,让“网红”有“根”。深挖湖湘文化内核,实施“文化解码工程”,梳理岳麓书院“经世致用”、马王堆汉墓“生活智慧”等文化符号,编纂《长沙文化基因图谱》;通过“十步芳草”红色文化节、“湘楚风华”非遗展等活动,让游客触摸城市文脉。活化非遗传承体系,建立湘绣、铜官窑等非遗工坊,推出“非遗体验护照”,在太平街等街区设置体验馆,让刺绣、皮影戏等传统技艺“可感可触”,从“展品”变为“体验品”。打造文化IP矩阵,设计融合毛泽东青年雕像、湘绣等元素的吉祥物,开发文创衍生品,让文化符号从“看得见”变为“带得走”,形成“处处有文化、步步能打卡”的氛围。
练“硬功”拉长长板,以实体支撑固本。文化魅力需要实体载体,“长红”离不开具体场景的迭代升级。迭代网红打卡场景,既要维护好橘子洲头、省博物院等老牌地标,也要迭代升级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国金中心七层中心花园、恰同学少年广场等新晋打卡地,开发和推出热播剧集中的长沙元素,并增加当代潮流元素,更贴近年轻群体的时尚喜好,让网红打卡点更“能打”。壮大夜经济规模,以坡子街为核心,推进东瓜山、渔人码头等夜经济聚集区建设,开发岳麓山夜游、湘江游轮演艺等项目。
善用“轻功”蓄力“重功”
文旅发展既要能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也要有支撑长远发展的“长效性”。轻功重功结合,才能行稳致远。
用好“轻功”,以灵活应变破局。市场需求瞬息万变,文旅发展需善用“轻功”快速响应:一是紧盯需求调服务。通过大数据监测游客偏好,针对亲子游增加托管服务,针对“特种兵旅游”推出便捷畅游卡,用“精准供给”提升体验。二是强化应急保安全。在五一广场等人员密集区部署应急服务站,配备医疗设备与人员,缩短突发事件处置时间,让游客“玩得安心”。
蓄力“重功”,以长效机制续航。“长红”不是短期冲刺,而是长期主义的结果。一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出台文旅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新业态;二是培育专业人才队伍,与高校合作开设“文旅管理精英班”,培养专业人才,引进文旅策划、数字营销等高端人才;三是筑牢安全底线,对大型活动实行“一活动一预案”,加强景区安全隐患排查。
从“网红”到“长红”,不是简单的热度延续,而是从“流量依赖”到“价值创造”的转型。长沙通过“内外兼修、软硬协同、轻重并举”的三维发力,既能守住当下的人气,更能沉淀持久的魅力,让“山水洲城”真正成为穿越周期的文旅标杆。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我要举报